反觀如今,那些動不動斥資幾億,收視破百萬的大IP大製作除了一味取悅觀眾,並沒有什麼實質內涵。
在我認為,《大明王朝1566》無論從曆史角度,背景風俗,立意,綜合都是極好的,不愧為人稱權謀巔峰之作,真正詮釋了什麼叫厚黑學。
劉和平暫且不論,他本就是曆史學者。
那就說說業餘,《明朝那些事》,這是一個“不那麼一本正經”的人所演繹的一部“不那麼一本正經”的正史。(百度百科上的評價)
當年明月是一個公務員,被領導定義為三個字“很一般!”也許現在,他的領導該感歎當時多麼詆毀人才。
因為我喜歡曆史,我遍尋有質量的,影響力排的上號的曆史,其中一本《當年明月》很是吸引我注意,作者表明他的小說在一眾資深曆史小說裏最大的優勢是:白化文,通俗易懂,符合當代人口味,把無聊的史料加工成美味有趣的佳肴。好,我就拿起咀嚼起來,可是才十分鍾我就放下書,吹泡泡糖去了......
也許,我當時在看《大秦帝國》,大秦帝國文筆帶點古文的味道,再對比《當年明月》第一感想是:這是小孩子讀的吧。
我去找豆瓣,以及一些其他討論平台,發現那書評價都很高,再去找度娘,蠻暢銷的,沒興趣......
我不明白,他為什麼就成名了?我仔細翻看度娘介紹:
所謂曆史,無非就是史記,教科書,民間流傳三種,而我們的《明朝那些事》作者那是開創陳述曆史第四種方式的人。作者說文體風格,他自個也不知道,就叫異類吧。
好吧,我還是沒興趣。
後來,我偶然間看到當年明月給《明朝那些事》寫的序,這次,我終於動容了……
我再次去翻開《明朝那些事》。
我突然讚同那些人的說法了:看似幼稚,實際相當老辣!
放兩句“當年明月”名人名言欣賞一下:
風蕭蕭兮易水寒,欠了債兮你要還。
一具有名的屍體躺在無數無名的屍體上,這就所謂霸業。
一個二十歲的青年人是不會懂得這些的,他們太天真,太幼稚,他們或許能夠在考試中得到一百分,卻不可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他們雖然手握真理,卻無法使用,滿懷熱情地踏入社會,卻被撞得頭破血流。
什麼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與行的合一。評:廢話。
——多麼赤裸裸的粗暴的真理啊!
我好像開始崇拜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