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善與惡的彼岸(十四)(1 / 2)

開誠布公是人與人交往的大前提,沒有足夠的互信,即便交涉談話可以成立也多為虛與委蛇,最終不是成果有限就是壓根不會有成果。

這是普遍原則,不管是個人還是國家之間的交涉,基本都會以此前提。

除非一開始就將談判定位為掩護開戰的煙霧彈,否則再怎麼爾虞我詐,最基本的信任、允許範圍內的信息公開都是必要的。不然根本談不起來。

羅蘭還有共和國既不想讓外國代表莫名其妙的發瘋或死掉,又想要展示“阿賴耶識”的性能,最穩妥的做法似乎應該是將“阿賴耶識”與“軍團”之間的關聯、風險全部說清楚,獲得代表們的諒解後,協商另尋時間、地點進行性能展示。

這聽上去是個好辦法,但實際上並不具備可操作性。

通過展現技術的優越性、廣闊運用前景、可觀的回報來進行典範轉移——說白了,其實和上門推銷差不多。而直言產品的不足和不成熟,正是推銷員的大忌。

你自己都信不過的產品讓別人當白老鼠?

有這麼多的問題,是不是等等再看看?

該不會就是詐騙,想要騙別人砸錢下去吧?

在聽到坦誠不足之後,人們最先的反應不是感動,而是以上種種基於保護自身利益的考量。

原本新技術在成熟之前就不見得比舊技術好用,一旦坦誠“阿賴耶識”的弊端,而且還是當前還無法解決的致命弊端,諸國代表難免會產生“這玩意兒根本沒法用嘛”的想法。要知道諸國采用“阿賴耶識”最大最可能的動機必然是用於軍事用途,作為將來支撐起諸國軍事體係的重要一環,在未來的戰場上麵對規模龐大的“軍團”,別說正麵交戰,光是遠距離聽到亡靈之聲就能把人弄瘋弄死。這種東西換誰都不會感興趣。

共和國一開始也不感興趣,甚至一度打算廢棄整個計劃,但他們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

“因為承受的壓力完全不一樣吧。”

馬賽小聲嘀咕著。

時刻麵臨生死存亡危機的共和國;

有危機感但並不是非常迫切的諸國;

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壓力,在麵對同樣一件事時,雙方的視角、思考方式、結論當然不會一樣。

共和國不是不知道“阿賴耶識”的問題,也清楚這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解決或改善的。但麵對天知道什麼時候打上門來的帝國軍,他們可沒有挑三揀四的餘裕,所以哪怕明知道在未完善防護措施之前就批量生產、裝備、推廣“阿賴耶識”係統與草菅人命無異,他們還是硬幹下去了。

相對的,諸國固然對帝國抱有敵對意識,時刻防備著帝國。但帝國的入侵對他們而言終究不是迫在眉睫的危機,與其為了一個不成熟的、最終可能半途夭折的項目去得罪帝國。不如暫時退一步,看看共和國能否取得進一步的進展,帝國對此又有什麼反應,之後再決定支持哪一方。

這件事沒辦法簡單的說誰對誰錯,共和國有共和國的想法,諸國有諸國的考量,沒有哪一邊是絕對正確或錯誤。人們隻是根據各自的立場、價值觀、身處環境去做出選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