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國製305㎜40倍徑戰列艦主炮實際上就是阿爾比昂製12寸主炮的公國版本,除了因為冶金鍛造技術和發射藥的問題導致性能略輸一籌,基本結構和原版相差無幾,性能參數也隻是稍稍縮水。
這種火炮可發射331.7公斤重的炮彈,其新式炮管相對舊式炮管有所延長(佩列斯維特級和羅斯季斯拉夫級的主炮口徑均為305㎜,身管長度隻有30倍徑),膛壓更高,初速也更高(30倍徑炮炮口初速僅為每秒580公尺,40倍徑炮炮口初速為每秒792公尺),以十五度標準發射角開火時,射程可達14000公尺。為了能加快供彈速度,炮塔內安裝了新式的電動揚彈機,因此射擊速度比以往的戰艦更為快速。全部兩個雙聯裝炮塔,沿用自佩列斯維特級開始的統一標準被安裝在艏艉的中軸線上。
這是一款出色的艦炮,性能優異,表現出眾,象征著公國工業技術的長足進步,充分滿足了公國海軍的需求,使得公國海軍軍備第一次有了和列強諸國正麵叫板的資質。
隻不過——
再先進優秀的武器,對於性能範圍之外的事情也是無能為力。
不管是將仰角抬到三十五度以上,還是炮擊21000公尺外的“馮.德.坦恩”號,這都超出了這款武器所能達到的極限。
其實公國和阿爾比昂不是沒有機會讓自家的大型艦炮增加仰角和初速,在305㎜級別艦炮的研發討論階段,就有工程師提出是不是采用高初速輕量炮彈的設計,換取更遠的射程和更大的仰角,結果一經提出就遭到眾多反對而被放棄。
反對的理由是高初速輕質量炮彈固然有一定的射程及射速優勢,但高初速本身就意味著後坐力並不比發射重型炮彈的艦炮小到哪裏去,如果再加上大仰角設計,必然會造成炮塔必須放大設計,裝甲布局和支撐結構等等必須推到重來,這反而增加了工程難度。另一個問題是高速輕彈在中近距離的交戰表現尚可,但在超過一萬公尺的遠程射擊時,其動能衰竭很快,穿深會大幅下降。對於以帝國為假想敵的軍方人士,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誰都知道帝國軍艦在防護性能上的優勢,各國軍方在檢討次世代主力艦炮選型時,遠距離(一萬公尺左右)的裝甲穿深是絕對的硬指標,不能在這個距離上打穿300㎜均質裝甲的艦炮統統都拿不到訂單。於是乎仰角二十度左右、發射重型炮彈的艦炮成了阿爾比昂與羅斯聯合公國水麵及空中主力艦的標配。
阿爾比昂和公國顯然忘了,他們的指標和要求其實是將水麵艦艇的戰鬥經驗套用到了空中,水平麵的二維戰鬥確實更看重射程和穿深。可空中是立體的戰鬥,除了距離,還有高度需要考慮。麵對來自頭頂的攻擊,如果不能做出反擊,戰列艦被驅逐艦吊打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博羅季諾”號的第一輪齊射毫不意外的砸在了地麵上,除了製造出一些聲光效果和在地麵上砸出兩個大坑,沒有哪怕一丁點的作用。坐鎮艦橋的費爾克薩姆上校皺著眉頭大聲命令全艦隊加速爬升,船艙內的水兵、工程師、魔法師也竭盡所能想要讓這條戰艦追上爬升中的敵人。然而他們的努力並不能突破機械的性能限製,蒸汽機的鍋爐壓力、天晶內置術式的輸出功率,船體的承受能力——這些冷冰冰的東西不會因為努力、斥罵而改變。如果一條浮空戰列艦每爬升一百公尺需要三分鍾,那麼它就一定要花費那麼多的時間,誰也不可能縮短。
三分鍾時間,“博羅季諾”號打出了四輪齊射,沒有一發命中。麵對這種除了浪費炮彈和時間之外沒有任何作用的糟糕成績,費爾克薩姆上校幾乎快被氣瘋了,可他對此無可奈何,不管上校是破口大罵還是威脅要把炮手和輪機艙裏的士兵全吊死,他都無力改變現狀。
可能是看夠了公國軍的拙劣表演,想要示範一下真正的炮術,也可能是終於進入了能讓隊列發揮火力的時機,帕西法爾艦隊領航艦“貝爾興”號開始了炮擊。
“貝爾興”號原先是帝國軍的浮空驅逐艦,其主要任務是艦隊防空,主炮為五座雙聯裝128㎜61倍徑重型防空炮。比起那些動輒300㎜以上的大管子,該炮的數據可能有些不好看,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有戰艦無視其威脅。
再怎麼說,這也是有“128㎜機關槍”之稱的高射速火炮,配合自動裝彈機使用時的射速高達每分鍾二十五發,然後這種雙聯裝防空炮在船上安裝了足足五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