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烽火歲月(2)(2 / 2)

可惜他太渺小了,在巨大而腐朽的官/僚體/係麵前,根本微不足道,他的言行在彼時保守的社會中簡直大逆不道,特別另類;

然而即便自己成了一個“異類”,但其實李恪並不孤單,彼時本地不少“開眼看世界”的有識之士也日益看清了時代趨勢,對野蠻愚昧施政不斷發起反抗,並逐漸演變成為一場場不大不小的鬥爭。

百年來滿清政/權對待這些威脅自己統治的異類毫不留情,彼時不少青年才俊慘死其手,如數十年後他的同鄉、《與妻書》的作者林覺民在黃花崗起義中壯烈犧牲,成為七十二烈士之一,令人扼腕歎息,便是其中一例;

此時李恪的風格還是比較溫和的,畢竟自己曾經也是一名兵勇,他還沒有想過采用暴力的手段,然而在一次又一次失敗與失望中,李恪也逐漸意識到“改良”這條路不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要改變這個曆經千年的腐朽體製談何容易?

可是就這麼放棄也是不可能的,李恪也不會不甘心,恰在此時,當地局勢徹底失控,有人帶頭正式起/義。

城中大亂,形勢危急,然而李恪依然猶豫不決——自己一旦動手就是一條不歸路啊;

然而他此前的言行和活動早已暴露了自己的立場,此時有官兵前來捉拿他這個“可疑分子”,李恪深知一旦落入敵手,必死無疑,於是奮起反抗,當場斬殺來捕官兵;

看著滿地四濺的鮮血,一片狼藉不堪的現場,聯想到目前的處境,李恪已別無他法,戰鬥才是改變的唯一途徑,也是唯一的選擇,於是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投身這場抗清起/義!

而戰鬥經驗豐富的李恪作戰十分勇猛,不僅戰鬥素質好,而且知曉謀略,因此在起義中屢建奇功,很快獲得了信任並成為一方將領。

對於鎮壓這方麵,清廷實在太有經驗了:

雖然對外敵束手無策,但是他們對付這班刁民綽綽有餘——幾日後他們隨即命兩廣總督抽調大批軍隊前來鎮壓。

反間計、招安誘降,強力剿滅,起義軍浴血抗擊,前仆後繼,終寡不敵眾,損失慘重;最後義軍首領被內奸出賣斬首於眾,起/義最終失敗,成為清末沿海抗清鬥爭的一朵小浪花。

然而凶殘的當局並未就此善罷甘休,為了懲戒起義者更為警示後來者,抓捕者使用了“連坐製度”,用各種非人的方式屠滅了他的族人,又製造了一樁人間慘劇。

而李恪憑著矯捷的身手僥幸逃了出來,但明顯此地已不可久留,本就是水手出身,於是慌亂之中他乘船出海南渡逃難……。

“我真不明白,為什麼國人總是對外人如此膽怯懦弱,對自己人卻這麼凶狠殘忍?若說沒有血性,百年來內鬥不斷,百姓血流成河;若說有血性,自有宋以來到近代馬江海戰、甲午戰爭都是一忍再忍,再到幾十年後將東三省拱手相讓……千年來,堂堂中華男兒啊,都是這麼窩囊”

說到此處,媚姨重重拍了桌子,氣不打一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