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烽火歲月(3)(1 / 2)

雖然是席間閑談,而且隻是多年前的曆史,但聽到如此真實而屈辱的家國往事,朝暉也覺得憋屈。

對於那場發生在家鄉門口的海戰,自己當然也是有所耳聞,雖然站在今人的角度去指點曆史,有點馬後炮的嫌疑,但朝暉也有自己想法:

“或許當時的清廷知道自己與對方的差距,害怕戰敗影響自己的統治,但是逃避畏戰就能解決問題嗎?當然曆史不能假設,但我想反正橫豎是死,這些人為何不放手一搏來個痛快?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呢?”

媚姨:“想想北邊羅斯人雖然可惡,但是人家敢戰鬥到底,至少算個男人,還有那些日本人,雖然喪盡天良,但至少有玉碎的勇氣,而我們隻有‘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真是不如啊。”

年輕的婉玲自是“同仇敵愾”,想起當年孱弱宋朝的女詞人李清照那首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丫頭才識不錯啊,領悟到位,就是這個意思!”媚姨讚賞。

雖然不如媚姨當年案前潑墨的才情,但婉玲也曾是學校詩詞大會的獲獎者。

隻是她心中同樣疑惑:“可為什麼他們對自己人又這麼……”

“所以啊,外戰外行,內/戰內行,就算後來日月換了新天……哎,不說也罷。”媚姨擺擺手。

朝暉:“嗬嗬,喝……”

晚宴繼續,媚姨的述說又再次讓人回到當時的情境。

果然不出李恪所料,腐敗的“天朝上國”並未吸取教訓,骨子裏的劣根性根深蒂固,雖然屠滅了族人,但卻畏戰於外敵,以至於十年後再次慘敗日本人之手;

這一場戰影響力要大的多,以至於驚醒了不少仁人誌士,李恪當時的思考成為全國的思潮,很多人都寄望於變法維新,直到後來意識到清廷的腐朽與殘忍之後,才擯棄了幻想發動了革/命,所以後來的曆史亦重複了李恪當年的軌跡……

不過這一切都與他無關了——他早已乘桴漂洋,徹底遠離這令人傷心失望的是非之地。

海天蒼蒼,不知何處是岸。

在絕塵之際,李恪在船頭點起三炷香對上蒼禱告:吾李恪此生無愧於天地,若氣數已盡,船焚人亡無怨;若天將助吾,望能漂流至西方世界安身圖存,他日必將饋報故國。

說罷三鞠躬。

不久海上狂風四起,三炷香也隨之熄滅,一個浪頭打來直接將其拍暈……

當他再次醒來發現小船竟隨風飄到一處水土肥沃之地——

不過這裏並非西方國家,而是地處東南亞的印尼爪哇島。

此地對於沿海民眾而言其實並不算十分陌生,當年鄭和下西洋途經此地稱之為“三寶壟”,千百年來不斷有國人遷徙至此,所以他到岸後很快找到了同鄉,並努力落地生根。

大概根植於骨子裏吃苦能幹的優良傳承,加上國恨家仇和自己的天生的抱負,他從幹苦力做起,又從米販慢慢發展到一家主營米業的貿易公司;

由於曾經開眼看過世界,接觸過彼時西方文明和工業革命,所以摸索出一套近現代的經營理念,憑著自身聰明肯幹又有當地同鄉抱團支持,此後陸續經營起了橡膠、咖啡、椰幹、薯粉、茶葉、胡椒、玉米、花生、植物油等出口貿易……

當然創業何其艱難,麵對荷蘭殖民者的盤剝和本地人的排斥,他一次又一次熬過難關,隻是人們不明白這個遠渡重洋的異鄉人為何如此拚命,為何屢敗屢戰,從不退縮——

人們不會知道,經曆了生與死之後,這一切苦難又算的了什麼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洞悉西方大勢的他孤注一擲開設了糖廠等大型工廠,並選派有才幹的青年到各國學習先進技術和科學知識,不惜重金聘用外國專家和購置最新設備,采用科學的種植與生產方法,由於戰時各地物質緊缺,而李恪的產品質量好、產量高,市場需求旺盛,一時訂單如雪花般飛來,財源滾滾,日進鬥金。

過二十年辛苦的打拚,李恪的家業橫跨銀行、保險及航海業等數個行業,竟成為當地一方巨富。

而李恪到印尼後不久便與打工的店主女兒成婚,他的兒子(即媚姨的父親)隨即出生,為了紀念當年舍身救命的弟弟,他給自己的兒子取了弟弟的名字;

成年後他佐父經商,大概遺傳了良好的基因,他亦吃苦耐勞精通業務,成長的十分迅速;

因天資聰穎又能力超群,他帶領家族事業繼續發展壯大,甚至被荷蘭殖民當局任命為"瑪腰"(Majoor,陸軍少校),負責幫忙專理華僑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