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次提出建設“四化”擺脫落後和貧困的目標周恩來為正確解決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進行過多方麵的思考,給我們留下了一份寶 貴的精神財富。
周恩來在 1954 年 9 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 報告》中指出:“我國偉大的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是從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 義的壓迫下麵,最後也從資本主義的束縛和小生產的限製下麵,解放我國的生產力,使我國 國民經濟能夠沿著社會主義的道路得到有計劃的迅速的發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 化生活的水平,並且鞏固我們國家的獨立和安全。”這段話言簡意賅,包含了兩個方麵的重 要內容:第一,我國已經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即中國第一次偉大革命,解 決了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和一切妨礙生產力發展的舊的生 產關係的問題,這是中國革命萬裏長征走完了第一步;第二,在中國第一次革命勝利的基礎 上,接著進行中國第二次革命,要在新的生產關係保護下,解決消滅貧窮、落後“兩座大山” 的問題,這樣才能全部實現我國偉大的人民革命的根本目的--變落後的農業國為強大的社 會主義現代化的工業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獲得提高。為此,周恩來首倡四個現 代化的經濟發展戰略目標,他指出:“我國的經濟原來是很落後的。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 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 後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這是關於四個現代化最早的提出。把四個現代化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反映了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認識上的飛躍。
經過 1955 年底到 1956 年春黨中央領導同誌對我國經濟建設情況進行比較係統的調查研 究,在同年 9 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上,周恩來首次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建設的總目標:“我 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主要要求,就是要在大約三個五年計劃時期內,基本上建成一個完整的 工業體係。”這樣就把過去為社會主義工業化而奮鬥的提法更加具體化了。這個目標,在“八 大”通過的《關於政治報告的決議》和《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1962 年) 的建議》中作了明確的表述和得到充分的肯定。隨後,同年 11 月問,周恩來在八屆二中全 會上的講話中,對我國基本上建成完整的工業體係又作了進一步闡述,提出了四個方麵的具 體要求:(1)自己能夠生產足夠的主要原料;(2)能夠獨立地製造機器,不僅能夠製造一般的 機器,還能夠製造重型機器和精密機器,能夠製造新式的保衛自己的武器,像國防方麵的原 子彈、導彈、遠程飛機;(3)還要有相應的化學工業、動力工業、運輸業、輕工業、農業等 等。(4)產量要高一點,但是不一定很高,這個任務的實現是決定於東西的有無,不決定於 是否有很高的產量。這樣,就為我國建成一個基本上完整的工業體係的目標,描繪出了一個 比較清晰的圖像。
1957 年 3 月,毛澤東提出我們一定會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 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個提法,被 1958 年 5 月黨的“八大”二次會議所接受並寫入 決議。1959 年底,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又提及要加上國防現代化的 問題。他說:建設社會主義,原來是要求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1962 年 1 月 27 日,劉少奇《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報告》中,代 表黨中央首次向全黨提出:“我們一定能夠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好,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 業、現代農業、現代科學文化和現代國防的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1964 年 12 月 21 日,周 恩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今後 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總的說來,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曆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 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 水平。”經過十年的反複思考,黨中央確定了以實現四個現代化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 這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戰略的先導。
二、用 100 年左右的時間把我國建成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國防、現 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國家明確規定經濟發展戰略,不僅反映了一個國家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在決定社會經濟全 局的重要方麵所要實現的目標和任務,而且表明一個國家在特定的曆史階段內所擬達到的生 產增長速度、規模和水平。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黨的認識總體來說是正確的。但是,為實現 這個目標和任務以及在一定曆史階段內所擬達到的生產增長上速度、規模和水平,在決策上 出現了過大的搖擺和失誤。突出的表現就是 1958 年提出 15 年後我國要在鋼鐵和其它主要工 業產品的產量上趕上或超過英國。這在實際上離開了“八大”確定的三個五年計劃內基本上 建成完整的工業體係的正確目標,而片麵地轉到“以鋼為綱”的軌道上,以趕上和超過英國 曆史上鋼的最高產量 2200 萬噸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為此,采取不斷加快以鋼鐵為中心 的重工業生產增長速度、規模和水平的措施,最後竟要求在兩年而不必 15 年時間即趕超英 國。與此同時,也要求糧食、棉花均提前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的規定。這樣,原定在三個 五年計劃期間實現的目標,變成了要在 1962 年使我國建成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 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並開始向共產主義過渡。這顯然是脫離國情,超越國力的,結果,欲速 不達,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