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注重處理好經濟建設中的矛盾關係(2 / 3)

第一,關於工業與農業,重工業與輕工業。周恩來首先指出:過去我們也說,在優先發 展重工業同時,要相應發展農業、輕工業、交通運輸、商業、對外貿易等等。可是在執行時,總是重工業更重視一些,沒有懂得農業對我們這樣的大國十分重要。農業的發展給工業原料 以很大的供給來源,同時可給工業發展的市場廣闊的遠景。這種相互關係過去重視不夠,隻 有在農業社會主義高潮、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提出後,使我們更認識農業發展對工業的重要 性。如果再把世界經驗吸取一下,蘇聯和其他兄弟國家農業發展中是經過一些波折的,更值 得我們引起注意。並且還應懂得農業和工業不同,它的準確性不像工業那樣按計劃,因為有 一個我們不能控製的因素,就是氣候因素。我們可以在人工方麵用集體生產、深耕細作、積 肥、改良技術種種措施來增加生產。但另一方麵,有時天旱,有時雨水過多,水旱災害還成 為經常影響農業生產的客觀因素,因此,我們如果不注意農業生產發展,如果遇到荒年就要 發生困難。過去三年計劃經濟,其中恰恰遇到兩年歉收,1953 年小荒,1954 年大荒,隻有 1955 年豐收,今年麥子一般豐收,局部有災,秋收後還要看一看今後兩三個月的氣候,這 就說明我們如果不在農業方麵加緊工作就不能保證計劃經濟的要求,就不能滿足那樣多人口 的國家的需要,就不能爭取有餘糧儲備,就不能有農業的豐富的經濟作物供給工業上的需要, 就不能增加更多的農業生產以換回工業設備和器材。

周恩來在說明輕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中指出:當然要優先發展重工業,它是 生產工具的工業,是工業生產的心髒,這是應該重視的,所以要優先發展。可是另一方麵, 輕工業如果不同樣發展,就會使人民的需要,廣大農村市場的擴大得不到需要的貨品,就不 能激勵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另外,輕工業品在國外市場還有一部分需要的,如亞洲南部,就 需要我們輕工業的出口。同時還應看到,輕工業積累資金比重工業快,這對積累資金、發展 工業有直接好處。我們國家由於過去是半殖民地經濟,在輕工業方麵有一定底子,同時戰爭 中城市損失較少,恢複來得快,所以市場上的貨物還不是那麼缺,這一點比十月革命後的俄 國情況要好。這一點有利條件應發展起來,以滿足人民需要,也便於我們積累資金發展工業。

周恩來在充分論述了農業和輕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礎上,明確地指 出,論十大關係中第一個問題提出這個關係,就是要我們認識在發展重工業的問題上,要更 加注意發展輕工業、農業,同時重視發展交通運輸業、對外貿易。提出這個關係就是要著重 看到過去我們比較重視不夠的方麵。

如何處理重工業、農業、輕工業的關係,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一個涉及全局的重大問 題。是直接影響到能否正確解決即“要重工業,又要人民”這一關鍵性的根本問題。而這個 問題解決的程度,就是社會主義建設成敗興衰的重要標誌。周恩來縱觀蘇聯和東歐國家幾十 年經濟建設的曲折和我國的實踐,著重強調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前提下,注意農業和輕工業 的發展,無疑是十分正確而富有遠見的。

第二,關於沿海與內地,周恩來首先分析了過去我們在處理沿海與內地關係存在的片麵 性。認為,由於國防安全的需要,加之中國過去是半殖民地經濟畸形發展,全國 70%的工 業在沿海,很有必要在後方內地發展工業。所以鐵路要打通內地,修通西南、西北的火車, 工業基地要放在西北,華北的西北部、西南、華中的一部分,這是對的。但另一方麵,我們 比較不大重視沿海工業,特別是輕工業的基地,如上海、天津、青島以及通商口岸廣州、廈 門,這樣就使這些地方的工業這幾年增長得較少,這對國家需要來說,積累資金來說,是不 利的。

周恩來認為,正是由於中國過去是半殖民地,工業的發展是在沿海,人才也出在沿海這 些地方。沿海地方的技術人才,機器設備也較多。別的地方要費大力建設起的工廠,而這些 地方稍微拚拚湊湊,就可以建立一個廠,馬上就可以生產,而且質量並不低,成本也賤。原 因是那裏工業有基礎。沿海在半殖民地時代,那是我們資金外流的地方,帝國主義作為加工 基地,用於剝削農村。現在那些地方應用以作為支援全國發展工業的基地。也就是說,工業 從遠景上說要在內地建立更多的工業基地,這需要長期的經營,而眼前原有沿海工業基地應 盡量利用它。周恩來還認為,過去一個理由,是為了國防安全,現在不僅國內形勢起變化,去年國際形勢趨向和緩,帝國主義冷戰叫囂愈來愈不得人心,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性 推遲了。我們要利用形勢和緩的期間,加速建設。蘇聯是利用兩次世界大戰的間隙把國家建 設起來了。我們勝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應懂得怎樣利用三次大戰推遲期間,加緊加速建 設國家,以生產更多的東西,滿足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和國外市場的需要,更多地積累資金, 從事建設,更好運用沿海工業技術人才和熟練工人,加強建設。

周恩來在關於沿海與內地的關係的論述中,提出了一些頗有遠見的重要思想,諸如,從 國家的整體和長遠發展著想,一定要重視後方內地的發展;但是,不能隻考慮國家安全的需 要,而忽視沿海工業,特別是輕工業基地的發展,這要樹立充分利用沿海工業的必要性和可 能性的觀念,特別要認識到輕工業投入少、產出多、積累資金快的特點和沿海工業的基礎和 技術人員、熟練工人的優勢對全國經濟發展的重大作用,注意發揮好這種優勢,促進和推動 內地的發展,借鑒蘇聯利用兩次世界大戰的空隙,加快發展國家經濟實力的成功經驗,抓住 1955 年國際形勢趨於和緩的有利時機,加快建設步伐,等等,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 義。

第三,關於建設和國家行政,周恩來根據形勢的變化和國民經濟建設的全局需要,指出: 建國之初,百業俱興,加上朝鮮戰爭,不能不重視國防,那時這樣做是對的。當時這方麵的 投資數量是大的。現在朝鮮戰爭已經結束三年,國防力量已有基礎,征兵製已實行。這些條 件可使我們以更多的力量注意經濟建設。而經濟建設本身也就為國防工業打下更好的基礎, 也可以配合國防工業的生產。在國家行政方麵,周恩來指出:國家建設是要建立不少國家機 關,到現在,國家的體製、國家編製已經有一個規模。現在應該提出減少行政人員,減少行 政編製,減少行政開支了。我們行政機關要不斷提高質量,不斷精簡,否則盡管編製扣得死 死,但總有辦法增加人。所以我們每一年搞一次編製,緊張一番,否則膨脹比例很可怕。我 們希望行政經費減少,現在是 7~8%的樣子,希望以後減到 5%,爭取第二個五年計劃達到 此比例。這樣就可以減少國家行政費,可以有更大比例是用在國家經濟、文化建設事業上, 使國家建設得更好。

周恩來把正確處理建設與行政國防關係的重點,放在行政、國防要服從和服務於建設, 力求將有限的財力、物力和大量的人力投入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上來。這個問題無疑是社會 主義建設中必須正確解決的大事。

周恩來的上述講話中,對屬於經濟建設範疇的三大關係,即工業與農業、輕工業與重工 業、沿海與內地、建設與行政國防的思想,是對毛澤東《論十大關係》的重要發揮,闡發了 許多真知灼見,反映了他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深刻認識,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956 年 9 月,周恩來代表黨中央在“八大”作的《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 劃的建議的報告》中,根據執行“一五”計劃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又著重提出了領導經濟建 設必須處理好四個方麵的關係。

第一,根據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規定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把計劃放在既積極又穩妥可 靠的基礎上,以保證國民經濟比較均衡地發展。從出現和糾正 1956 年經濟工作中急躁冒進 傾向的經驗教訓中,周恩來得出結論:“經驗證明,我們在編製長期計劃的時候,應該按照 我們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根本要求和國家物力、財力、人力的可能條件,實事求是地規定 各項指標,同時,還應該保留一定的後備力量,使計劃比較可靠。而在編製年度計劃的時候, 就應該根據當年和以後年度的可能的發展條件,積極地發揮潛在力量,以保證長期計劃的完 成和超額完成。”在一個人口眾多、幅員廣大、情況複雜的大國,使經濟建設的規模、發展 速度同國家的財力、物力、人力相適應,是個十分困難而又必須處理得當的重大問題,因為 這關係到國家是否穩定,經濟效益是否良好,人民生活能否改善。

第二,重點建設和全麵安排相結合,以便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按比例地發展。在這個方 麵,我們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誤的教訓。這個問題,涉及兩個主要方麵:一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相應重視發展農業和輕工業生產,這就可使國民經濟的幾個主要部門在發展 中避免互相脫節的危險;二是在建設事業中,對中央和地方的關係,近海地區和內地的關係 也要作大體適當的安排。強調重點建設時,並不是可以孤立地發展重點,而是要求全麵安排, 又不是齊頭並進,必須使重點和全麵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樣,國民經濟才能按比例均衡地發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