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注重處理好經濟建設中的矛盾關係(3 / 3)

第三,增加後備力量,健全物資儲備製度。所謂後備力量是指必需的物資、財政、礦產 資源、生產能力等。增加後備力量特別是物資儲備,是國民經濟的均衡發展和年度計劃順利 執行的重要保證。由於我們計劃工作還缺乏經驗,計劃常常有不全和不準的缺點,即使計劃 當時訂得比較準確,也可能由於難以預料的因素又產生新的不平衡,所以,增加後備力量, 健全物資儲備製度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正確處理經濟和財政的關係。周恩來根據多年的經驗,在提出財政收支與經濟發 展關係的問題時說:我們的財政收入必須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我們的財政收支也必須 首先保證經濟的發展。不根據經濟發展情況來考慮財政的收入與開支,都是不對的。在製定 財政收入計劃時,必須考慮到經濟發展的可能性,考慮到積累和消費之間正確的比例關係; 在製定財政支出計劃的時候,除了必須根據保證重點建設和國民經濟按比例發展的要求,進 行正確的分配以外,還必須考慮到建設規模和物資供應之間的平衡,考慮到意外的需要而留 出一定數量的預備費,避免把支出定得過分緊張。

上述四個關係,是我們黨在領導全麵的有計劃經濟建設的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國民經濟 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周恩來對此作了實事求是的分析,並在努力加以妥善解決的過程中,注 意總結經驗教訓,這對於一個大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來說無疑是極其是重要的。

在 60 年代初期進行國民經濟調整期間,麵對“大躍進”運動造成的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的困難,周恩來和李富春在 1960 年 8 月間提出對國民經濟要實行“調整、鞏固、充實、 提高”的方針,1961 年 1 月,被黨的八屆九中全會作為糾正錯誤和克服困難的決策正式通 過。

“八字”方針的核心是“調整”。周恩來對此明確地指出:要按照農、輕、重的次序全 麵調整國民經濟的各種比例關係,真正實現綜合平衡。在這個思想指導下,把經濟建設的規 模和速度調整到同我國人力、財力、物力相適應的程度;把文教事業的規模和行政管理的機 構縮小到同我國經濟水平相適應的程度;把城鎮人口減少到農村提供的商品糧食、副食品的 可能相適應的程度。總之,要使國民經濟各種比例關係從失調變為協調。為此,要采取一係 列經濟措施,主要有:大規模精減職工和城鎮人口;壓縮基本建設規模,縮短工業戰線,充 實輕工業,保住石油工業;加強農業戰線,發展農業生產;采取一切辦法製止通貨膨脹,穩 定市場。總之,要抓住農業和市場兩個中心環節,爭取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由於采取 了上列渡過“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經過 5 年時間,國民經濟終於走出了困境,社會主義 建設重新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麵。在實踐基礎上,周恩來於 1964 年 12 月根據建國以來經濟 建設的經驗教訓,特別是調整國民經濟中處理各種關係的新鮮經驗,提出了四個基本問題:

第一,正確處理農業、輕工業和重工業的關係。周恩來指出: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應 該按照農、輕、重的次序來安排。必須更好地執行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發展國民 經濟總方針。工業的發展規模,要同農業可能提供的商品糧食和工業原料相適應。重工業部 門應該首先為農業提供越來越多的機械、化學肥料、農藥、燃料、電力、水利灌溉設備和建 築材料,同時為輕工業提供越來越多的原料、材料和設備。為了實現這個要求,進一步加快 重工業,首先是基礎工業的發展,是完全必要的。在調整國民經濟過程中,周恩來對處理經 濟建設與人民生活的關係,概括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先抓吃穿用”,下聯是“實現農輕重”, 橫批是“綜合平衡”。用簡短的 14 個字,表述了農、輕、重同人民生活的關係、同綜合平衡 的關係。

第二,正確處理自力更生同國際合作的關係。自力更生是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基本立腳點。 社會主義國家隻有從本國的具體情況出發,依靠本國人民的辛勤勞動,充分利用本國的資源 進行建設,才能比較迅速地發展本國的經濟。各國人民之間的援助,從來不是單方麵的,而 是互助互利的。那種以“經濟互助”為名,把別國的經濟變成附庸,是大國沙文主義的做法。 國際合作必須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一個國家隻有自力更生地進行建設,才能更有力量 去支援別國。而在援助別國的時候,又必須促進受援國家實現自力更生。

第三,實行技術革命。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後麵一步一步爬 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曆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 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要采用先進技術,必須發揮我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大搞科學 試驗。外國一切好的經驗、好的技術,都要吸收過來,為我所用。學習外國必須同獨創精神 相結合。

第四,實行集中領導同大搞群眾運動相結合。針對“大躍進”群眾運動的教訓,周恩 來強調:要把任務交給群眾討論;開展比學趕幫競賽;實行領導幹部、專家、群眾三結合; 既要提倡敢想敢說敢做的革命精神,又要提倡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既要幹勁十足,又要勞 逸結合;對於群眾的各種創造,必須經過試驗,逐步推廣;必須支持黨的階級路線,團結一 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各種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如何全麵地辯證地認識和正確處理經濟建設中的各種關係,是作為領導經濟工作全局 的周恩來經常遇到、又必須解決好的課題。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針對經濟工作中出現的主 要問題,從實際出發,采取正確的對策,及時地予以解決,逐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認識也 隨之逐步深化。因而周恩來十分重視以我們自己的實踐取得的經驗教訓教育和引導幹部,使 大家不斷地端正方向,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客觀規律的認識能越來越符合實際,減少盲目 性,增加自覺性。

三、堅持經濟建設發展與人民生活改善的一致性這是社會主義國家鞏固和發展的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實際上,也是社會主 義經濟建設的出發點和根本目標。對這個基本原則問題,周恩來作了正確而深刻的闡述並且 體現在了他的實踐中:

第一,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建設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的福利。在黨的“八大”會議上,周 恩來明確提出:“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是我們的經常性和根本性的任務。” 對改善人民生活還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他說:“改善人民生活,不僅要增加人民的貨幣收入, 而且要使他們能夠買到相當數量的和符合要求的商品。”這個既明確又實際的提法,具有長 遠的指導意義。

第二,經濟建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是相互一致的。周恩來指出:“在我們的國家 裏,經濟建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不能不是互相一致的,因為社會主義經濟的唯一目的, 就在於滿足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而為了充分滿足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又必須不 斷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從任何一方麵把這兩件事對立起來都是錯誤的。”因此,要反對兩種 錯誤傾向:一是不顧目前生產水平,把工資和福利提得過高過快,違反工人階級的長遠利益, 這是一種經濟主義的表現;二是對於職工福利甚至職工安全漠不關心,不注意或者不願意解 決那些必須而又可能解決的問題,這是一種官僚主義的表現。周恩來在這裏所闡明的經濟建 設發展與人民生活改善的關係及其指出的對待人民生活兩種錯誤傾向,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 義。

第三,必須妥善地安排國民收入中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係。周恩來指出:“發展重工業, 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為人民謀長遠利益。為了保衛人民的福利和社會主義成果,必須依靠人民。如果不關心人民的當前利益,要求人民過分地束緊褲帶,他們的生活不能改善甚至 還要降低水平,他們要購買的物品不能供應,那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就不能很好地發揮, 資金也不能積累,即使重工業發展起來也還得停下來,所以,這一條經驗也值得我們在建設 中經常想到。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發生的事件值得我們引為教訓。”在黨的“八大”會議上, 周恩來又鄭重地提出:“在建設的過程中,人民的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之間,集體利益和個 人利益之間,是常常不容易安排得好的。因此,我們必須妥善地安排國民收入中積累和消費 的比例關係,在保證國家建設規模逐步擴大的同時,使人民生活得到逐步的改善。”他把合 理地解決積累和分配資金作為第二個五年計劃中的主要問題之首向黨的“八大”提了出來, 並強調合理地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他說:“在分配和再分配國民收入的時候,必須使消 費部分和積累部分保持適當的比例。消費部分所占比重小了,就會妨礙人民生活的改善;積 累部分所占的比重少了,就會降低社會擴大再生產的速度。這兩種情況都是對人民不利的。” 在“大躍進”運動中這些原則被置諸腦後了,因而經濟建設遭受了挫折。為了糾正錯誤,使 國民經濟重新回到正確的軌道上,周恩來讚同陳雲 1960 年底提出的“吃飯第一,建設第二” 的原則,並在 1961-1965 年國民經濟調整中,切實執行了這一原則。失敗和成功的實踐, 反複證明了處理好經濟建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的關係確是關係全局的頭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