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建立和睦親子關係的幾個大原則(15)..(1 / 1)

孩子的整個學齡階段,同儕間的互動會變得越來越頻繁,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會產生“同儕團體”。名為“同儕團體”,說明成員之間的關係密切,成員們認同團體的標準,有隸屬感,而且擁有類似的價值觀。同儕團體是兒童或青少年自由組合的友朋團體,成員在年齡上是極為相近的,他們並不隻是玩伴而已,還具有一些聯盟的特征:1.經常有互動;2.有歸屬感;3.有完善及明確的規範可說明成員該有的行為;4.發展出能促使成員共同合作以完成共同目標的階層組織。

同儕關係的開始與發展,會隨著時間而產生若幹的變化。社會心理學家史密斯認為,所有的社會關係都經曆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包含”,就是被團體所承認並接納,在這個階段,會產生“裏或外”的問題。當孩子感到被承認和包含之後,就進到了第二個階段——“控製”,孩子們希望在人際關係中感到自己具有影響力。在這個階段會產生“上或下”的問題,也就是團體成員間下命令、接受命令及互相幫忙時,會表現出控製的欲望。當孩子感到受尊重之後,就會發展到第三個階段—開始帶有情感的“社會關聯”,即一種感覺愛與被愛的需要,以及彼此間發展出強烈情緒聯係的需要,所以這個階段會產生“近或遠”的問題,孩子們會借著分享小秘密或為對方犧牲,來發展情感的關聯。о米о花о在о線о書о庫о

同儕團體的功能和它的重要性

我知道很多父母擔心孩子交了朋友之後,會被朋友影響而學壞,或是不再像小時候那樣聽父母的話,所以總是不太願意孩子在放學之後或假日裏和同學再在一起玩。其實,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在建立自我認知和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很需要同儕團體的幫助。心理學大師弗洛姆曾說:“人隻有和他的友輩親近和團結一致時,才能找到自我的滿足和快樂。”所以同儕關係對青少年而言是有它的重要性的。

而且,從兒童期晚期到青春期的這個階段,孩子與同儕關係是否有問題,將會影響到他長大之後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日後應付人生的挑戰時所需要的社會技能。心理學家沙利文認為,孩子的人格發展等於人際關係的總和,雖然父母是兒童最早開始建立人際關係的對象,但是到了學齡期之後,他們會自然而然地把重心轉向同學和朋友,以尋求情感的慰藉、認同與支持,所以和同儕之間的關係,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兒童和青少年把家人的愛視為理所當然,但想要獲得同儕的情誼卻需要付出努力,借助情緒和社交的技巧。因此,這個時期的交友狀況會深深地影響他一生的人際關係及自尊。事實上,它的影響力和父母的愛與教養不分上下。專家們都認為,學齡時期如果缺乏朋友或不被同儕所接受,會造成他們日後心理上的缺憾和不滿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