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人名套餐(二合一)(1 / 3)

東坡肉要煮好些時辰, 中間煨燉的功夫足夠做好其他菜了,所以要先做這個。

這道菜吧,做起來是真不難, 主要是個麻煩。

說起來, 東坡居士實在是個精細人, 且不舍初心、不斷提高,聽說東坡肉原名“回贈肉”, 是蘇軾在徐州任知州時創製, 後於黃州進一步改良,最後在杭州聞名於世, 現在已歸到了浙菜係。

做菜之初,先將要用的香料、蔥蒜準備好, 蔥薑切片, 等下左宗棠雞也用得到這個, 要多切些,冰糖碾成小粒,山楂片、八角、花椒碼在小碟裏頭備用。

寧歆歆之前非常不理解這種做法, 覺得自己又不是飯店廚師, 時間不緊任務也不重;也不是美食博主, 不需要拍視頻圖個好看,這般早早準備實在沒必要, 現用現切還新鮮。

後來動手張羅了一頓年夜飯,當即改觀不說,還生逼著自己一次就養成了事先準備配菜、配料的好習慣。

東坡肉需要選用一方塊帶皮的豬五花,先將豬皮那麵拿火燎燎,而後取刀將剩餘的豬毛茬刮幹淨。

隨後將整塊豬肉冷水下鍋,加了蔥、薑、料酒一起煮上一刻鍾, 大約焯至五分熟出鍋。

而後炒糖色,鍋內油稍多些,加入碾好的冰糖粒,灶下燃小火、手上不停攪拌,直至冰糖全部化開,熬成棕紅色糖漿模樣。

糖色炒好移至瓷缽備用,將先前煮好也稍稍晾涼的豬五花切成一寸見方的肉塊,每一塊上都打十字係上繩扣,以免之後的長久燉煮會變了形。

肉類若要達到一個入口即化的軟爛境地,必不可少的一步便是長長久久的小火溫燉,但這樣也會帶來一個燉散、不成樣子的結局,所以有人提前在肉裏插上簽子、有人提前在肉外頭紮上棉線。

但還是東坡肉所用的十字紮繩法子最是好使,濟南府有一道名吃叫做把子肉,是燉鹵的肥瘦對半甚至肥肉更多的大肉片子,隻要是燉得到位了,無論怎麼紮都也還會肥瘦分開。

紮好棉線後尋一個沙煲,在沙煲底下鋪上先前準備好的山楂片、紅棗、八角和花椒,將肉塊皮朝上碼在中間,淋上老抽、生抽、熬好的糖色、鹽,取陳釀黃酒加至肉片的三分之二處。

製作長時間燉煮的菜品時,如果要用酒類燉煮,最好是選用陳釀,若是選用發酵時間不充足的酒,容易發酸發澀。

到了這一步,之後的步驟也就簡單了,燉上二刻翻個麵,如此翻上兩次,勤看著沙煲內汁水,別燒幹了就行。

燉肉的功夫裏可以去做左宗棠雞和五柳炸蛋。

左宗棠雞其實也並非是左宗棠開發出來的菜品,而是建國後由一個廚師創製,後托名左宗棠,其實就是糖醋雞丁,現在這道菜已經成為了國外中餐館的名菜之一。

做法也不算特別難,整體過程多少有些像東北溜肉段和咕咾肉,口味也像,隻是將豬肉替換成了雞肉而已。

肉得用雞腿肉,做黃燜雞與雞公煲也多是用這個部位,肉質緊致堅硬,不死不柴,但上麵的脂肪得去掉,皮也不能留,改刀成小塊之後用料酒、生抽、鹽和蛋清醃製到一處備用。

隨後調醬汁,生抽、老抽、米醋、白糖、鹽,多加一些番茄醬,最後加上些水澱粉調勻。

這個年代已經有了黃豆釀造醬油的工藝,口感上更像老抽,醬味濃鬱,鮮味卻低。

作為一個精致的做飯人,色澤淡雅、味道鮮美的生抽是寧歆歆做菜時不可缺少的調味品之一,就隻能讓係統發這個財。

方才做東坡肉時便已備下了蔥薑,如今備配菜隻需再切些青紅椒、剁些蒜末。

醃好的雞肉裹一層澱粉,鍋內下寬油,待到筷子尖伸入可以冒氣泡,就下雞塊去炸,等到顏色金黃時撈出,灶下加柴,油溫升高後複炸一次,保證炸熟的雞塊更加酥脆。

趁著高油溫,將青紅椒也放油裏滾一遭。

後另起口炒鍋爆香蒜末,煸炒出蒜香後依次下蔥、薑、幹辣椒,隨後加入炸好的雞塊,淺淋一圈料酒,加入調好的醬汁大火翻炒收濃,最後加入炸至斷生的青紅椒,淋上芝麻油便可出鍋。

最後再來個快手的五柳炸蛋,青菜配個蠔油生菜。

五柳炸蛋是一道傳統的粵菜,靈魂便在於五柳醬菜,是酥薑、藠頭、青木瓜、紅蘿卜、青瓜切成絲再用白砂糖和米醋醃漬而成的一道廣式醒胃涼菜(1),五柳的叫法似乎是因為這五樣菜切成了柳絲狀。

這菜裏的炸蛋與前日配著螺螄粉吃的炸蛋做法又有不同,是將雞蛋齊齊磕進碗裏,也無需打散,便一股腦滑入鍋中煎炸,而後整個撈出入鍋炒。

炸好蛋得再調個醬汁,蕃茄醬、水、醋、糖、鹽一道和勻,是與五柳菜一樣的酸甜口。現在許多飯店做五柳炸蛋都不會加五柳菜,調個番茄醬汁就算完事,還美其名曰“五柳醬”,出來菜品的口感與加了五柳菜的還是有差別的。

鍋內少倒些油,下五柳菜炒透,而後加入調好的醬汁一同熬煮至起了泡,把一整片炸蛋放入鍋裏來回翻麵。

讓蓬鬆多孔的炸蛋充分吸收來自醬汁的酸、甜和鹹,直到滲透到內裏,由內而外地浸滿了味道,炸蛋也由剛出鍋時的金黃變成了與醬汁相似的橙紅,出鍋裝盤即可。

甫一出鍋,寧歆歆便聞到了酸甜誘人的味道,紅稠醬汁澆在蛋上,看著就很下飯,隻是好奇怪,這樣可口的一道菜,這幾年卻好像不怎麼常見了。

蠔油生菜與五柳炸蛋比就更簡單,焯水的生菜上淋上蠔油、生抽、鹽、蒜末、水澱粉一道熬成的醬汁即可。

生菜焯水還有點小訣竅,那便是加一點油鹽。鹽可以提前給生菜入味,吃著不覺味道空虛,油則是為了保住其鮮綠色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