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有孩子,我經常想著怎麼當好一個父親,因此想到自己的父母。在我的記憶中,我的父親十分勇敢,母親很善良。我也經常反省自己,我像不像一個好父親,能不能給孩子留下像我的父親留給我那樣的美好形象。我相信,對於孩子來說,身教的力量大於言傳,你對他說一百遍要誠實,不如你做一個誠實的父親給他的印象和影響深遠。
孩子必須首先學會愛,這是核心和本質,隻想著培養孩子出人頭地,培養孩子的競爭技能等,都是本末倒置。這種培養方法極容易塑造成王敗寇的人生觀,僅僅以名利的占有當做成功,又依據成功的規模將人分成三六九不公平的等級社會。這種人分主次、尊卑的人生觀,會培養出對成功者卑躬屈膝、對失敗者趾高氣揚的扭曲人格。更可怕的是,這種人生觀會直接毀壞磋商的基礎,是人類不能和諧共處的最大原因。很多父母有過孩子長大後不孝敬自己的痛苦經驗,他沒意識到,造成孩子不孝敬的原因也許正是自己失敗的教育觀。想想看,孩子用成王敗寇的觀點去看待社會,有一天他也會用這種觀點來看待父母。小孩子有個習慣,喜歡在孩子中間相互比較自己的父母,就像他們比較玩具一樣。如果他僅僅學會了從金錢、地位方麵來比較,就會輕易判斷出自己的父母是不是成功人士。如果發現自己的父母並不“成功”,他會因此在小朋友中間感到自卑,進而會怨恨父母。所以培養孩子學會愛的教育,也是父母解決自己將來福利的根本途徑。
但是,單純用物質的成功作為標準培養孩子的模式,現在已經普遍到很可怕的程度。曾經有一個教師在教室裏公開對孩子說:“讀書的目的就是有錢有美女。”他的言論在網上反響很大,很多人反對,但也有很多人支持,認為他說出了現實真相,有勇氣,沒有欺騙學生。我是絕不同意他的這種言論的,因為他所謂的說出了“現實真相”,其實隻是盲從於社會中急功近利的流行觀點。讀書是一種獲取知識的快樂活動,是伴隨一生的精神感悟。掙錢養美女的功利思想,根本上是以物質的目標取代讀書中的精神感悟。它會把人抽空,變成沒有靈魂、僅受外界物質引誘的傀儡。
這樣的教育已經完全失去了對人類的信仰、愛的培養,如果這種狀況得不到改觀,將來的世界將會是可悲和可怕的。
個人生存仰賴於生命共同體
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愛他人,對他人有益,這是一個基本前提。有了這個前提,你與他人的關係自然會發展成為磋商型的社會關係。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常常存在著四種不好的人際關係模式:保護式、自以為是式、獨裁式和操縱式。這四種模式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的時間很久,可能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中這些關係是有效的,可以解決一些眼前的問題。但是社會發展到了今天,再用這些關係模式來解決我們的問題,已經遠遠不夠了。它們不僅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製造問題。我們說有時候解決問題的方法會成為製造問題的東西,就是指這種情況。
既然它們在當今社會裏已經成為問題,就會被解決掉。這隻是一個時間問題,隻是改變人們的思維和行為習慣的時間問題,尤其是新的、更有利於人類團結與合作的社會關係出現後,這一改變的速度就加快了。這種新的社會關係,就是磋商型的社會關係。
人類進程幾千年的曆史中,200年之前的變化是非常緩慢的,變化也是非常簡單的。但最近一二百年的時間裏,人類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化的速度更快、更豐富、更複雜,能夠生活在這樣一個豐富的年代是我們的幸運。但在慶幸的同時我們又如何來麵對這個複雜、豐富的社會,又如何來處理更複雜的人際關係與事務呢?如果我們再延續已有的(上述四種)思維模式,我們在處理問題時會非常地失望、沮喪,有些事情會陷入惡性循環,永遠沒有出路,見不到光明。
保護式、自以為是式、獨裁式和操縱式這四種模式的一個共同問題是沒有讓大家都參與其中,不平等,參與者的出發點不是愛他人,而僅僅是愛自己。
其中會有一些人的個性和才能因為受到壓抑、不滿於分配而沒有很好地發揮,即使發揮,也是發揮在鉤心鬥角的陰謀、造反與鎮壓等暴力行為上。這既違背了愛的主旨,也傷害和平的理想。我想我們應該以一種更有效的辦法麵對我們的新世紀,那就是磋商,永遠地磋商,君子動口不動手,唯有磋商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