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理想照進市場(1)(3 / 3)

作為一個商業公司,過去更多的是強調為客戶提供服務。但社會發展到今天,僅為客戶提供服務已經遠遠不夠了。我們不能夠隻為付錢的人提供服務,而在花我們錢的人麵前做大爺,做“甲方”;不能隻是級別低的員工為級別高的員工服務,級別高的員工做大爺,發號施令。這都是違背服務的基本精神的。我們的員工、我們的公司不僅要為客戶提供服務,還要為我們的材料供應商、施工單位、設備供應商、設計單位等提供優質的服務。為此,我們專門研究設計了兩套意見征求表格:一套是征求我們客戶的意見,比如購買了我們的房子有什麼樣的要求,我們的客戶服務部門、租務部門、市場部門可以隨時給他們提供服務;另一套是我們作為甲方為我們的“乙方”設計的意見表格,讓“乙方”也可以給我們提出意見。兩方麵的意見對我們同樣重要,我們希望通過與我們周圍客戶和所有廠家的反饋,不斷提高公司每一個員工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態度,這樣才能讓公司整體的素質提高。

公司在社會中的價值和個人在公司的價值一樣,隻有你為社會提供了服務,為社會提供了價值,你的付出才能得到社會和公司的認可。過去,我們作為一家房地產公司,要跑許多政府手續,我們的員工受了不少氣,吃了不少苦。現在,政府也在改革,例如土地的“招拍掛”,各政府部門配合把前期一半手續辦完了,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服務是一個人的美德,不能因為前一個人對你態度不好,你就對後一個人態度不好,這就是孔子認為最不能原諒的人的缺點:遷怒。隻有人人都提高自己的服務意識,把自己定位於服務於他人的角色,我們公司才能健康發展,整個社會才能和諧地向前運行。

而對於將服務他人當做沒有麵子、失去“自我”的人來說,我要奉上一句:船錨要起作用,就必須埋沒自己。

用股東的錢做慈善,不是企業責任

一個公司目標應該非常單一,那就是為社會創造價值。隻有給社會創造價值,才有可能給社會更多的稅收。對企業來說,成績就是利潤。如果給一個企業加上過多的東西,我覺得就會有問題。這麼多年來,我們似乎一直在空談企業的社會責任。作為一個企業,它的任務就是追求價值的最大化、利潤的最大化,同時要遵守行業的標準。比如它是不是環保,這個當然要看標準:如果是在中國,你就遵循中國的標準;把產品出口到美國去,就遵循美國的標準。所以,一個企業遵守法律和規定應該是第一位的。至於做慈善事業、福利事業,這些事情不應該是一個企業的責任。企業是沒有資格做這些事的,因為屬於它的錢都是股東的錢,你不可以拿著股東的錢去做自己的慈善事業,一定要尊重股東的意見。企業要保護股東的利益,就要降低成本和創造價值。所謂企業的社會責任,並不是要企業離開自己的範疇去做另外的一件事。

企業本身就是社會結構的一部分,它的存在與發展就是社會責任。就像我們說一個人,他自然健康,有愛心地生活著,就有社會價值。但非要把社會異化,把整體放到局部麵前來要求局部再想想其他辦法成為整體的一部分就很荒謬了。這就好像讓一隻手去對身體負責一樣。實際上,一隻手能動,能使用,它就已經對身體負責了。

在我看來,首要是建立秩序,而不是高談道德。建立良好的政治、經濟秩序,使其中的每一個企業都健康成長,才是正道。比如我們現在尤其要注意環保,那麼就去製定完善的環保法。企業講環保,並不是特別高調地擔當了什麼社會責任,而是遵守環保法。

企業的責任其實就是遵紀守法,創造利潤。如果我現在拿著公司的錢去做慈善,這就是股民最忌諱的事情,也是股東最忌諱的。如果分紅後,用自己的錢去關注教育問題、扶貧問題或艾滋病的防治問題,企業家自己去做,我認為才會有做慈善的真正快樂。

沒有上市的民營企業也一樣。你希望做慈善和福利事業,這是企業家的問題,不是企業的問題。其實做慈善是每個人自己的願望,應該用自己的錢去做。咱們常常把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和企業的社會責任給混淆了。

隻顧數錢的人最終無錢可數

30多年前,我們還是計劃經濟,國家經濟幾乎崩潰。突然轉到市場經濟,要創造財富,就必須依靠創造財富的積極性,這就涉及到私有財產的保護問題,企業家的待遇問題。當時一切都是空白,人們的意識和法律都需要緊張忙碌地轉型。因為沒有先例,很多製度的建設,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的企業家觸及並引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