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西出函穀關時,被邊防人員攔住,寫下了《道德經》後才被放行。孔子尊稱老子為老師,傳說拜見老子時送了一對鴨子作為禮物。老子《道德經》的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道、儒,西域來的佛、禪,在中國都受到老子很深的影響,可以說老子的學說影響了整個中國的傳統文化。老子的思想是自然、平衡、融合、天人合一、萬物相通。不過,他的《道德經》很抽象,沒有多少人能真正讀懂他的意思,不像亞裏士多德的文章,很具體。所以,亞裏士多德的學說受到了後來許多人的批判和挑戰。而老子的話,似乎是永遠正確,如:“道可道,非常道”,“天法道,道法自然”。
亞裏士多德的邏輯學問是可以學習的,是有規律可以遵循的。但老子的學問要靠悟,沒有悟性,即使再刻苦也是沒有辦法學習的,悟的結果是境界的提高。演變到了今天,大多數的西方人,包括受西方教育的東方人,總有人認為老子的這一套是瞎掰,是故弄玄虛,沒有什麼可以用的東西。
東方人反邏輯是有曆史根源的,從老子就開始了。這種區別在東西方之間隨處可以看到。在醫藥方麵,西藥總是很簡單、很單一,有具體的化學名稱,有具體的劑量,什麼地方有病,就治什麼地方。而中藥就複雜多了,一服中藥少則十幾味,多則幾十味,什麼地方有病卻不能治什麼地方,否則,就是犯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錯誤。在飲食方麵,東方人會用各種材料來煲粥煲湯,有八寶粥,還有佛跳牆,有餃子,有雜碎湯,各種炒菜中都可以配上肉。西餐用的材料就單一得多,烤牛肉、烤羊肉,肉是肉,菜是菜。在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上,西方有《雅典憲章》,城市被分成功能區來進行規劃和建設,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每天奔波在幾個功能區之間,造成了今天絕大多數城市的交通擁擠和堵車。現代的城市是西方現代化的產物,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沒有涉及到。
世界的本來麵目是什麼樣的?我想不應該是一分為二,非黑即白的。“不是反恐的國家,就是恐怖主義的國家”就是這種思維的明顯的例子。世界的本質一定是豐富多彩的,有白,有黑,也有灰的;應該是自然的,平衡的,融合的。但每當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理解,談到它的優勢時,人們總會輕易地反駁它,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給中國帶來的是貧困、落後,而西方文化帶來的是文藝複興,是工業革命,帶給人們的是富裕和現代化。我並不這樣看。
我們未來的出路是什麼?20世紀90年代有個美國人亨廷頓寫了一本書《文明的衝突》,以後又發生了“9·11”、美軍攻打伊拉克的戰爭,還發生了遍布世界的恐怖活動和反恐戰爭,似乎不同文明之間還都停留在過去的冷戰時期,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想這不應該是世界的本質,也不是我們解決文化差異的思路,未來的出路應該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而不是一味地對立。
本世紀初,我們邀請日本建築師偎言吾在“長城腳下的公社”設計了一座竹房子。房子建成後,他寫了一篇文章,裏麵談到,“過去中國的長城是分割了農業文明和牧業文明兩種文明的象征,而今天的竹子牆卻是連接東西方兩種文化的符號”。我覺得他說得特別好,所有參觀過這間竹屋的人都感到這裏很有東方文化的意境,因為竹子在中國是一種避世、超然物外的知識分子精神的象征,比如竹林七賢;而房間裏采用的大麵積玻璃窗、地板采暖、衛生間設施又都是最先進的西方科技成果,如果隻強調其中一種因素,就不會有竹房子給人帶來的如此豐富的感受。
我們的世界也應該是豐富的,融合的。
鏡子的遐思
鏡子是宗教講授中使用最多的一件教學用具。許多大師在講解和傳播宗教信仰的道理時總是離不開鏡子,也正是通過這件教學用具,我們可以發現各種不同宗教信仰中一些共同的東西。
在禪宗中,五祖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就把心——自己的靈魂比喻成鏡子,寫下了那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禪詩,表達了自己對靈魂、軀體和品德之間關係的看法。幾百年之後,阿博都·巴哈在《已答之問題》這本書中,用現代人的語言講述了與神秀所領悟的一樣的道理。他說:“靈永遠不會進入軀體,同樣不會離開軀體,它不需要一個棲息之所。靈是與軀體聯係在一起,正如光與鏡子一般。當鏡子潔淨完整,燈的光就清晰可見了;反之,鏡子蓋滿灰塵,或有了破損,那光便不見了。”阿博都·巴哈在這裏講的“靈”就是我們所講的靈魂。靈屬於精神世界,而軀體屬於物質世界。太陽的光照在鏡子上,不能說太陽掉到鏡子裏了。否則,我們就要犯猴子在水中撈月亮的錯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