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廈門不太冷的冬天所賜,晚上睡覺的時候可以開一點兒窗,在海濱城市微濕的空氣裏頭可以睡得健康一些。不過也因為這一層關係,早上天光還未全部打開來,人就在窗外的鳥叫聲裏醒了過來。窗外是兩株高齡龍眼樹,相距七八米的距離各自罩著一方天地,活了40多年卻還在相互攀比著往上長,一直長到了3樓以上。我住的201號房間離其中一株很近,推開窗伸手就可以摘到龍眼--如果是在七八月份的話。

“兩棵龍眼樹,一棟老洋房”,21

Howtel給人的整體氛圍就如同一句定位語,簡單、樸實,卻又充滿生動的自然力量。在不是龍眼季的時候,每天都可以站在窗口跟鳥兒們打招呼,而睡到夜深的時候,是可以聽見巷子深處的犬吠,隔壁院子的巨大蓮霧也把枝葉長了過來,山茶花、非洲菊、月桂、三角梅,每一季都有新表情……這裏不是廈門的鄉下,而是最正牌的中心城區,這裏不提供尋常酒店的那種人在旅途一夜而過的疏離感,而是居家的溫暖情致。

“居家靜巷”的確是21

Howtel在設計時考量的最重要因素。獨門獨院的一棟洋房,掩藏在廈門最老別墅群的深處,作為上個世紀50年代“華僑新村”首批50幢別墅之一,21

Howtel一點兒也沒有因為這個新身份而改變它所處地理環境的氣場,而是與周邊洋房一樣表現著作為廈門本島最後的詩意之地的那種恬靜和氣質。酒店的外圍沒有任何多餘的鋪陳,一磚一土都是本來的麵目,隻是稍加整潔了些,而第一次到酒店的客人在華新路上走上好幾圈都難以找到入口,就是因為在外圍連小小的指引招牌都沒有。不是為了“做到低調”,而是因為真實的“住家”就是如此,自然而然。

所以這也許是廈門本島最安靜的酒店,安靜到會自然放輕講話與行動的聲音,安靜到瞬間找回了思考的力量。為了配合這份久違的安靜,幾乎所有的房間都沒有配備電視機,代之以推薦閱讀的書籍(不是雜誌),比如你的書桌上也許就放著

E.

B.

懷特的《這就是紐約》。

老洋房上下3層,每層4個房間,原本的空間已經相當理想,所以在重新規劃為酒店的時候,很完整地保留了本身的格局,隻是為每個房間加了獨立衛浴。當然,每個房間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體係,比如由書房改建而成的客房,依然尊重其作為閱讀的理想空間,被設計成私人閱讀室的感覺;頂樓唯一的king

suit大床套房

,不僅帶露天浴缸,還可獨享整座別墅的天台,房間的功能則加強了音樂播放係統;如果想要更好地體驗老房子的古董味道,那麼毫無疑問要選擇擁有最多古董家具的一樓西北角那間花園房。每一間房都有不同的居住體驗,這是因為設計師根據房間的性格進行了專屬的規劃。

而這不同的體驗還來自於房間朝向所帶來的差異感,開窗的設計是其中最大的奧妙之處。基本上每個房間都至少有兩個朝向、開三麵窗戶,朝南的房間甚至可以東、南、西三麵開四扇窗戶,整個酒店的14個房間一共有多達48麵窗戶。自然光當然是最好的照明,而自然的空氣當然也是最好的空調,設計時最重要的考量就是如何最好地利用這些天然的能量。因為別墅周圍皆為花樹,而附近建築物又都是同樣的老式別墅,所以每一扇窗戶看出去都有很自然的風景。尊重這種不可多得的自然,酒店在室內的細節上是典型的“以少見多”的手法:一張白色大床占據房間的主要空間,臨窗杉木小書桌椅,三五本書,一盞精致小台燈,再無他物,頂燈換作簡潔而有禪意的球形吊燈,浴室與臥房以透明玻璃加強通透感,無印良品式的清冷與素淡,很安靜,很適合放空。

安靜卻不冷清,是因為房間在牆麵色調的處理上比較暖和,寶石藍、深咖、灰綠、灰藍、赭石、深灰……每個房間的顏色搭配各有差異,因為良好的采光,偏暗的色調不太會帶給人不安的情緒,而這些安靜的顏色,又在燈光的映照下給人暖和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