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應霽說過一個有趣的現象,人在監獄裏所擁有的設備最簡單,但卻最實在。住在21
Howtel,當然不是這般簡陋,卻因為一種被設計的放空過程,常常會讓人在這樣純粹自然的環境裏思考起生活中簡單的真實,這也許最接近旅行的意義。
第一次涉足酒店業,很多方麵都隻是憑著感覺去設計和執行。21
Howtel之後,酒店團隊決定將經驗帶到鼓浪嶼,一年後,有了另一家更顯成熟的Howtel。福建路46號,名字也因此而叫作了46
Howtel。鼓浪嶼最多的樹種,大概就是榕樹。在去往46
Howtel的路上,遠遠就能看見一株巨大的榕樹破牆而出,渾然遒勁,也許是長得太有姿態了,過往的行人總是被它生動的軀體所吸引,抬頭就看見一張巨大的葉網,一手遮天。然後目光很快便會轉移到旁邊一棟3層的洋房上來,榕樹掩映下的這棟建築物,圓拱落地窗上透著鼓浪嶼才有的那種湛藍和明亮,灰的牆,跟那些投影在窗上斑駁的樹影一樣,寧靜。低垂的白色窗簾背後,住著什麼樣的人呢?每個人都會這樣發問,然後腳步便徑直地走進院子來。
從大門進來,走過一段“玄關”,才抵達院子,酒店的接待室在2樓,所以得再上階梯,通往客房的必經之路也是得從2樓進入,所以也自然地分隔了意外闖入者探訪的步伐。
我從203房間西麵的落地窗往外看,如果拉起白色曳地的窗簾,那種感覺就是那首經典現代詩的橋段:我站在樓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下看我。也就在那一刻,人是從鼓浪嶼遊人如織喧囂的畫麵裏抽離開來,靜謐得恰到好處--我喜歡這個朝西整麵落地窗的設計,打開遮光簾睡覺,在早上醒來時,一睜眼就看見百年老榕,恍惚之間會有躺在自然中的感覺。
挑高4米的空間格局方正,設計師用一麵木牆在房間入口處營造出小小的玄關感,為空間增添了層次。迎麵一盞巨大的地燈仿佛開啟了整個房間。
木牆麵床的那一麵,設計成衣櫥和書桌,自然地節省了空間。頂燈沒有讓人產生壓迫感,固定在牆上的床頭燈把床頭壁紙照得生動立體。電視牆多出來的一塊區域,巧妙地設計成雙人吧台,這是房間中加分的部分。
這個房間的另一大亮點就是朝北的全開窗設計。置身於此的盥洗室麵向一片巨大的封閉式綠地,在浴缸裏放空的時候,甚至都可以不用關起百葉窗簾,所以如果是有明月的夜裏,這個地方幾乎可以變成見證良辰美景的陽台。盥洗台牆麵以酒店LOGO裏那朵花的圖案開了一扇窗,為室內引入更多光源,而這花的圖案,同樣還出現在床架的邊沿上。
我想,酒店的整個基調,大概就是從這種與自然的溝通中出發,充分考量了與室外自然環境的接觸。最特別的是3樓那間唯一有小陽台的房間。站在陽台上,幾乎伸手就可以碰到兩株巨大的芒果樹。
在房間色調上,白色的基礎色之上加入了原木色,這是每個房間在視覺上共同的部分,大量針對空間定製的木製家具,也為不同房間帶來了不同的樣貌,家具以簡潔的線條帶來流暢的視覺意象,曲線的運用以溫和的方式呼應了空間的舒適感。此外,每個房間最大的區別大概就在於牆紙的圖案與顏色,那些紅的綠的黃的灰的色調,與室外的榕樹、芒果、木棉等植物的色調看似並無呼應,其實在不同季節,從花開、結果到葉落,還是能聯想到四季的層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