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之惑(2 / 3)

據我長期觀察,在“潮之惑”中,傳媒的責任極大。

很多人認為,傳媒也就是刊登新聞信息而已,是被動的載體。其實,事情嚴重得多。

如果要在整體上把傳媒的正麵作用和負麵作用作一個比較,我以切身體驗作出判斷:正麵作用三成,負麵作用七成。近二十年來,如果著眼於文化領域,那麼,負麵作用至少已上升到八成。

傳媒從業者,多數是好人,但為什麼整體作用會是這樣呢?

為了說明這個頗為複雜的問題,我且先打一個通俗的比喻。

早年農村,封閉保守,一切傳聞都來自橋邊涼亭上幾個每天都在閑聊的“話佬”,邊上總會聚集不少旁聽的村民。這幾個“話佬”不是壞人,但是,幾年來不斷用前輩恩怨、鄰裏老賬、兒孫褒貶埋下裂隙的,正是他們。他們的閑聊,滋生了村裏的大半糾紛。

村裏的族長、保長昏聵無知,大家都把公正交付給涼亭。但是,多年來發生那麼多賣婚、虐媳、逼債事件,幾個“話佬”閉口不提,這也就容忍了這類事件。從長遠看,容忍也就是慫恿。

這些“話佬”,相當於村莊間的傳媒集團。

這個比喻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由多數好人組成的傳媒,在整體上會起到那麼大的負麵作用。這中間,隱藏著一係列機製性的原因。

第一個機製性原因,是對於利益身份的掩飾。

對傳媒來說,擁有利益背景,占取權力身份,是它們立足的根基、工作的動力,否則無法進行長期的團隊化運行。這是無可奈何、也無可厚非的事。但是,它們又必須麵對廣大民眾,因此還需要打扮成客觀、公正。民眾總是匆忙和粗心的,不可能去辨識真偽,也就相信了它們。即使心裏常有懷疑,也隻能勉強相信。時間一長,勉強相信變成了自然相信,漸漸喪失了懷疑功能。

第二個機製性原因,是對於社會熱點的牽引。

社會熱點的形成,由事情的性質決定,但也需要有人牽引。牽引者,應該是具有人文良知和科學精神的社會精英。傳媒,本應是這些精英和民眾之間的媒介。傳媒之“媒”,正是由此得義。但是,事情有時會發生戲劇性的翻轉。大家有沒有聽到過社會上有些“媒人”做著做著突然眼睛一亮,忍不住“反媒為主”,自己做起了新娘或新郎?傳媒在這方麵的主動性比媒人還高,他們剛剛做了幾次媒介,就把自己當做了專家學者、言論領袖、思想精英,還信心滿滿。

不錯,世界上確實有一些傳媒人士通過多年悉心學習也具備了專家學者的資格,但那在比例上隻是極少數。我所見到的那些信心滿滿的傳媒人士基本上還不是,他們一般總是太熱鬧、太繁忙、太裝扮、太浮滑,沒有用功學習的時間和心境。其中有些人已經在傳媒上侃侃而談十來年,一直信息靈通、反應機靈,但在思維等級和審美悟性上,幾乎毫無進步可言。對於一個普通的個人,十來年沒有進步不算什麼大問題,但他們卻占據著這麼大的視聽窗口,這似乎不太合適了吧?

也有一些學者,本應成為傳媒采訪的對象,但由於傳媒太容易出名和得利,他們也漸漸“傳媒化”了,慢慢熟習了傳媒間一切表演、作態、造勢、誇張、尋釁的手段,由他們來牽引熱點,同樣堪憂。

一個理想社會的公民,應該擁有不被牽引、不被騷擾的獨立性。但是我回顧自己的一生,青年時代是滿耳滿眼的階級鬥爭宣傳,中年時代是滿耳滿眼的輸贏競爭故事,現在是滿耳滿眼的低級民粹笑鬧。這一切都是強加的,直接的強加者,就是傳媒。

久而久之,傳媒所製造的一個個社會熱點,成了民眾的一所所學校、一門門課程。結果如何,自不待言。

第三個機製性原因,是對輿論道義的包攬。

這就碰撞到精神價值層麵了,其間的負麵作用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