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他一腦子的皇帝思想,但他複辟帝製的時候,卻給自己的“帝製”加入了不少“現代”因素:廢除了太監製度,代之以女官製度;廢除了地方進貢製度;規定皇室成員不許參政……也許最值得後人感慨的是,他將自己的國家定名為“中華帝國”。
考諸中國曆史,從來沒有哪一家哪一姓的王朝自稱“某某帝國”,“帝國”這個詞是近代以來中國和外洋各國交通以後才流傳起來,是從日本傳入的新名詞。袁世凱稱帝的時候,為這個名字就頗費躊躇。他大概沒有想到,由他組織起草的“大清朝”退位詔書開宗明義第一句:“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意味著要將民國的“天下”變為他袁家的“天下”,在道理上是再也說不通了。於是他不得不搬出“中華”這個擋箭牌來為他的帝製“遮羞”,似乎這樣就是“公天下”了。
治皇帝大印的時候,也有許多曲折在內。明代朝廷共有璽印九顆,其文不同,用處也不同:“奉天之寶”為祀天之用,“製誥之寶”為一品至五品誥命之用,“皇帝之寶”為詔赦聖旨之用,“皇帝行寶”為立封及賜勞之用,“皇帝信寶”為詔親王大臣調兵之用,“天子之寶”為祭祀鬼神之用,“天子行寶”為封建外夷及賜勞之用,“天子信寶”為詔外夷調兵之用,“敕命之寶”六品至九品用之。以上九種璽印,皆以玉製,所以稱為玉璽。因為古代中外隔絕,天子一尊,四海外國皆其臣屬,所以中國皇帝的天子之寶,可以統禦一切,根本用不著在大印上刻上國名。可是袁世凱的時代,中外溝通已盛,列國並立,中國反而積弱成俎上魚肉,皇帝再也沒有信心自稱“天子”了。所以,袁世凱的玉璽對內用“皇帝之寶”,對外則用“中華帝國之璽”,刻文還是用明朝洪武皇帝定下來的九折篆書,取乾元用九之意。從這些舉措來看,袁世凱並不是“關起門來做皇帝”,即使在他最昏庸的時候,他在政治上也還有視野開闊、觀念趨新的一麵。
也許,顧維鈞這樣簡潔而近乎白描的評價,是袁世凱交出的曆史答卷上,較為合適的評語——
袁世凱是軍人出身,曾任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務衙門總辦,僚屬中也有像唐紹儀先生那樣受過新式教育的秘書和顧問,但他完全屬於舊派。和頑固的保守派相比,他似乎相當維新,甚至有些自由主義的思想,但對事物的看法則是舊派人物那一套。他以創練新軍和任直隸總督知名。他是個實幹家,卓越的行政官吏、領袖人物。
有人說,袁世凱少年時頗有“才氣”,中年有“英氣”,而晚年則“暮氣”重重,至其稱帝時,則僅餘“屍居餘氣”。古今多少英雄,幾人脫此輪回?少年鮮衣怒馬,壯歲雄姿英發,而人生之悲涼,盡在英雄末路,美人遲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