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時尚經濟學打折的奢侈江湖(1)(2 / 3)

天下沒有不散的盛宴,人間沒有無盡的打折,當折打完賣場燈火闌珊,也是你在職場一曲悲歌曲終人散,一文銀子當作兩文銅鈿、一個饅頭分作了早晚兩餐。遙想當年,各大品牌高傲限量一款難求,你欲購無門懷揣支票獨上高樓卻道天涼好個秋,紅男綠女,腰纏十萬貫騎鶴下廣州,看而今卻與名牌相見時難購亦難,腰肢無力秀場殘,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散了LV別了Prada,談何花枝招展,談何笑靨如花?隻有Zara和H&;M等正版A貨依然牛叉,隻見衣櫃中祖母級的舊日衣帽重現江南。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但如今江南的賣場同樣時運不濟,香港的折扣更能吸引小資們發燒。

然而於時尚達人而言,並非折扣越低越歡。奢侈品的高價構成了它的光芒,一旦高價換了低價,難求換了折扣,奢侈不在,美人落難,縱有千種風情,更有何人憐香惜玉,追漲不追跌,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這才是奢侈品的似水年華。所以多少潮人捂緊錢袋、剝減支出,忍把名牌換了淺斟低唱,猶等經濟回暖品牌堅挺,陌上花發緩緩歸,方肯解囊、方肯範兒歌一回。

歌曰:名牌邁兮音塵絕,隔千裏兮共狂跌,千齡兮萬代,與共兮何言。

“劉雯時代”為什麼來臨

我近來發現,在我這些年來的時裝評論與時尚專著裏,竟然沒有寫過模特,這個疏漏讓我自己很驚訝,也很不安,其中的原因較多,以後有機會再作分析。這篇專欄中,我先談談讓我意識到這個原因的“中國超模”。這兩年我一直在寫作一本時裝題材的小說《時尚巴別塔》,其中有寫到模特,但這並沒有讓我意識到我一直未在評論與專著中寫過模特,直到寫作上一篇專欄《2010年的時尚風月》一文,寫到劉雯時,方意識到這個問題。

劉雯是繼杜鵑之後,中國又一個成為全球超模的中國女孩,在上一年她交出了異常漂亮的成績:全球最重要的美容機構ESTEE LAUDER簽下她做全球模特代言人;她是第一個出現在VICTORIA'S SECRET時裝秀上的亞洲模特;中國版創刊號《NUMERO》的封麵人物;而MODELS.COM的排名中,她排在前10名;許多頂級大牌的時裝秀上,她出現出的頻率最高……

這足以讓媒體為之興奮,《周末畫報》的特刊《中國麵孔》中言,“2010年,中國時裝界進入了劉雯時代”、“劉雯的臉孔有一個重要的時代意義,在過去20年來,每一次中國女孩得到時裝界的真正關注,都說明了西方人對中國認識的變化,從LING TAN到杜鵑到劉雯,西方也慢慢完成從原本對中國充滿想象到逐漸與中國審美同步的過程。西方對中國的認識越深刻,也就越有可能跳脫對中國臉孔單眼皮的刻板印象;而當代中國也間接通過對西方對中國麵孔的‘欽點’找到一種跨越國界的都會氣質”。

在對所有對劉雯的寫作中,這些觀點最具深度,時裝界本來是個膚淺之徒入沒的地方,很少有人從中看出深意,但《周末畫報》這篇文章從現象深入到了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我不反對這些觀點,但是,從這些觀點中我看到種源自“他者”的眼光對自身的打量,對“西方價值中心”的默認,這種態度讓人不安之處在於,它有可能掩飾了中國臉孔在時裝界崛起的真正原因。

真正原因是什麼?在我看來,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中國第二、三季度GDP規模連續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英國《經濟學人》有關專家甚至預計中國2024年將超美,成最大經濟體。而在奢侈品方麵,2010年中國成為僅次於日本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中國消費者顯示出了對從紅酒到名表、時裝在內的各種奢侈品的難以滿足的消費需求。高盛投行預測,中國未來五年內願意消費奢侈品的人,會從4000萬上升到1.6億。《中國2010年奢侈品市場調查》顯示在過去的一年裏,奢侈品供應商從中國賺了684億元人民幣。因為西方經濟的衰微,許多頂級時裝在西方世界是虧損的,但在中國卻是大幅度盈利,可以說中國的奢侈消費挽救了許多時裝大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