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防這時才將殷王玉印緩緩放回了幾案,凝望著司馬懿緩緩講道:“臨行之前,為父有一些話須得正告於你。你在許都城中縱橫捭闔之際,須當視曹孟德為平生第一強敵,千萬不可怠忽相待。古人有雲:‘昔之君臣相擇相遇於天下擾攘之日,君未嚐不欲其臣之才,臣未嚐不欲其君之明。臣既才矣,而其君嚐至於甚忌;君既明矣,而其臣也嚐至於甚憚。何也?君非有惡於臣而忌之也,忌其權略之足以貳於我也;臣非有外於君而憚之也,憚其剛忍之足以不容於我也。此君臣忌憚之情所由生也。’而你與曹孟德之間,無論你如何恭服敬侍他,也免不了有忌憚之情潛滋暗生——非你不足以致曹孟德之忌,非曹孟德不足以致你之憚,這才是你周旋於許都朝廷,騁誌於府署官場的最大障礙啊!對此,你一定要切記勿忘。”
司馬懿沒有料到父親居然已將這一切情形看得如此透徹明晰。俗諺說:“薑還是老的辣。”父親宦海沉浮這麼多年,一眼就覷準了自己將來縱橫官場的關節之所在。他垂下頭去,深深歎道:“父親大人教導得是,孩兒一定牢記不忘。”
“那麼,你準備如何應對曹孟德將來的窺測與忌憚呢?”司馬防目光炯炯地盯視著他,“你且講給為父聽一聽……”
司馬懿見父親這番話問得十分切直,便也不再虛與回旋,當下直抒胸臆道:“這個……孩兒定會牢牢恪守《太白陰經》上一段銘言‘古之善用謀者,非信義不立,非陰陽不勝,非奇正不列,非詭譎不戰。謀藏於心,事見於跡;心與跡同者敗,心與跡異者勝。謀者,詭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心謀大,跡示小;心謀取,跡示與;惑其真,疑其詐。湛然若元陰之無相,淵然如滄海之不測。’孩兒依此銘言而遵行之,想那曹孟德縱有蓋世梟雄之才、百般鉗製之術,亦未必能奈我何……”
司馬防聽罷,微微點頭,忽一皺眉,又徐徐說道:“懿兒哪,你采用謀略之術在朝廷中與曹操周旋,固然不失為一條可行之道。然而,如今曹操坐擁重兵,手握權柄,勢壓於人,你若單用權謀之術未必能與他相敵。萬不得已時,你還須得打脫牙齒和血吞,堅守一個‘忍’字訣自立自強……”
“‘忍’字訣?”司馬懿聽著,不由得微微一怔。
“不錯。‘忍’字訣!”司馬防正視著他,緩緩地點了點頭。然後,他右手一伸,又從那方光亮燦然的銀匣之中取出一幅顏色頗舊的糯白絹帛來。
司馬懿急忙向那絹帛上看去,隻見它上麵寫滿了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忍”字。那一個個“忍”字殷紅醒目,仿佛是用斑斑鮮血寫成。
“這是先祖征西將軍司馬鈞留下來的‘百忍血書’!”司馬防的語調忽然變得有些愴然,“他是用自己血的教訓來告誡我司馬家的子孫,每值喜嗔愛憎、進退屈伸、成敗得失之緊要關頭,一定要‘忍’字當頭、沉毅自持、隨機應變,萬萬不可為情所亂啊!”
關於先祖司馬鈞的故事,司馬懿是十分熟悉的。司馬鈞沉勇善戰,於安帝年間官拜征西將軍,威名赫赫。那一年他奉命率軍征討西羌逆賊,途中他的副將仲光、杜恢等自恃其智,不聽從他的調度指揮,貿然進攻羌賊,遇伏被困。司馬鈞一時賭氣不願發兵營救,致使杜恢與其部卒盡遭敗歿。後來,司馬鈞亦被朝廷問罪入獄,悔恨自殺。臨終前,他咬破手指給家人留下了這張“百忍血書”,以此警示後人。
見到這張字字殷紅刺目的“百忍血書”,司馬懿仿佛從那一個個方正遒勁的“忍”字中讀出了先祖司馬鈞用鮮血凝成的一句句教誨與警誡,深深地長歎一聲,伏在席上向父親司馬防叩首無言。
“古書有雲:‘必有忍,其乃有濟。’”司馬防雙目灼灼,炯炯有神地直視著他心中最鍾愛的這個兒子,一字一句地肅然講道,“忍者,乃人心至剛至勁之用,以自強卓立而執掌天下者也。忍可以觀物情之變,忍可以挫奸邪之機,忍可以持刑賞之公,忍可以蓄德威之固。一個‘忍’字,足可令你以天下之至柔而馳騁於天下之至堅!曹孟德縱是權傾天下、威蓋四海,又能奈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