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雲山莊背後所倚的抱璞岩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勝古跡。相傳春秋時期楚厲王在位期間,這座山岩上曾有一對鳳凰棲落而舞,仰天長鳴三聲之後展翅高翔而去。附近有一位石匠卞和,循聲覓來,竟在岩上雙鳳棲落之處尋到了一塊玉璞。接下來的故事就是《韓非子·和氏篇》裏寫的那樣了:“楚人卞和得玉璞於荊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卞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卒,武王即位。卞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卞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卒,文王即位。卞和乃抱其璞而哭於荊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卞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玉焉,遂命曰:和氏璧。”
司馬懿早就熟知這個故事,聽聞那卞和當年抱璞痛苦之岩正位於此處,便讓司馬芝、牛恒帶路前來瞻仰。但見那高高聳立的抱璞岩似和周圍連綿起伏的峰巒大為不同,宛若平地而起一般兀然挺拔,又恰似被開山神斧從上劈開的一扇巨大鐵門,厚重沉凝,自半空中俯壓下來,令人望得連腰背也幾乎都要仰彎了。
站在抱璞岩那處傳說是卞和尋到玉璞的鳳落台上,司馬懿眺望著天際片片流雲,靜聽著鶯聲鳥語在四下裏淺吟低唱,胸中的思緒卻已飄散開來。卞和慧眼識寶,獻璞於主,而本欲歸美於上,卻逢昏君在廷、讒夫在側,竟至忠偽不分、玉石難辨,釀下刖足慘刑之禍,實在令人悲不自勝。
其實,這桓、靈二帝攝位以來的陳蕃、李膺、範滂、劉陶等黨錮諸君又何嚐不是一位位活生生的卞和之士?然而,似楚厲王、楚武王一般昏庸無能的桓帝和靈帝,似楚國玉人一般無才無德的奸宦閹醜,卻視陳蕃、李膺、範滂、劉陶等忠臣直士如寇仇,對他們又是禁錮,又是打壓,又是迫害,又是殘殺——結果,在濫殺了這些忠貞之士後,大漢王朝自己也給自己敲響了喪鍾。唉,任何一個朝廷,若是腐敗到了忠奸不分、是非不明、清濁不辨的地步,其奄奄向斃亦可謂是自作之孽,又怨得誰來?父親大人常言:“朝無濫竽、野無遺賢,則天下太平。”——這實在是萬世不易的龜鑒。
他心神一斂,轉過身去,直視著司馬芝,徐徐而問:“芝弟,你們青雲山莊諸位君子對這卞和獻玉的傳說,都是如何看待的呀?”
司馬芝嘻嘻一笑,有些漫不經心地說道:“仲達二哥,小弟個人覺得這卞和實在是執於忠而失於通的迂夫子,不識時務,雙足被刖,好像有些自討苦吃。”
“哦……原來芝弟是這麼認為的呀!”司馬懿心底一動,臉上卻不露聲色,淡然又道,“你的其他同窗呢?”
“小弟有一位同窗曾經做了一首詩評論此事:‘一玉何需太執著?兩遭刖足竟忘身。千古遺風伊誰仰?嗤然當年抱玉人。’”司馬芝仍是含笑款款而道,“同窗們都稱讚他這詩寫得十分曠達灑脫,破除了癡念妄想的拘羈……”
“嗬嗬嗬……這也叫曠達灑脫?這種柔而無骨,庸而無節的浮妄之言何足稱道?個個都像他這樣看破紅塵、明哲保身、遺世逍遙,豈是我儒家君子成仁取義之旨?罷了,也不去說他們了,諸葛亮他是怎麼評論卞和獻玉這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