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愛情,是一種輪回(1)(2 / 3)

不要以為,這一點很容易做到。實際上,這恰恰是最難的。

因為,這個結伴而行的人,必定要讓你感覺到默契,他必須懂你,你也必須懂他,你們兩個都願意相互陪伴,能夠相互安慰彼此的脆弱。因為,生命中偶然的因素太多,我們柔弱的心靈很容易受傷,很容易破碎,這個時候,一個優秀的異性未必願意也未必能安慰你的痛苦,而那個懂你的伴侶,卻能做到這一點。

其實,這個簡單的道理,我們都知道,隻是會糊塗,會有意看不清。我們常說,理解萬歲,這恰恰是因為理解太難。同時,我們卻可以看到,迷戀很容易發生,激情式的愛情似乎無處不在。

究竟哪一個更難得呢?

顯然,是理解難得,是找到一個能安慰自己痛苦的結伴而行的伴侶難得。相比之下,迷戀倒容易產生,優秀的異性也很容易碰到。

那麼,一個關鍵問題就產生了:我們為什麼那麼容易迷戀?

迷戀,源自愛的缺失

解答迷戀這個外在的關係,要回到我們內心的一個關係上,即我們的理想異性與現實異性的關係。

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理想異性的模型。同時,我們還有大量的關於現實異性的信息。現實異性,主要來自於我們的異性父母或重要的異性撫養者。理想異性,則源自缺失和幻想。

所謂缺失,也就是說,假若生活中那個重要的異性——異性父母或其他重要的異性撫養者——讓我們不滿,那我們勢必會勾勒一個理想異性的模型。所謂幻想,即我們在心目中勾勒這個理想異性的模型時所用的方式。

缺失,不是指現實的父母的缺點,而是指,在撫養孩子的時候,他們有一些什麼樣的缺憾。如果現實中的異性父母,給了孩子健康的撫育,既給了孩子充足的愛,又懂得給孩子自由的空間,那麼,這個孩子就沒必要花太多力氣在自己心中勾勒那個虛擬的理想異性父母的模型。相反,如果異性父母的一些撫養方式嚴重阻礙了一個孩子的心靈成長,那麼,這個孩子就可能會花大量的力氣來勾勒出一個理想的異性父母的模型來,並會經常想,假如我有一個那樣的異性父母該多好啊!

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如果一個人沒有從現實的異性父母那裏獲得足夠的愛,他內心中的理想異性對他而言就尤其重要,而且這個理想異性,與他的異性父母的差異也非常大。

這種差異,就是迷戀的根源。理想異性與現實異性父母的差異越大,就越容易沉溺於迷戀中。

譬如,一個男孩,如果他的媽媽對他的愛有巨大缺失,那麼這個男孩就會在心目中勾勒一個完美的女性形象。勾勒出這個假想的媽媽後,他會幻想如果有這樣一個媽媽,他就會好受多了。

此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理想媽媽的假想,就會幻化為他對理想女性的渴求。

一旦遇到符合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的女子,他的迷戀就會被強烈地激發出來。

但問題是,他迷戀的,仍然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按照心理學的說法,他是將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的模式,投射到那個女子的身上,他迷戀的隻是那個女子身上的幻象。

並且,他看到的,也就隻有那個被他嚴重理想化的幻象,而看不到他的迷戀對象的真實存在。

或許,這就是徐誌摩癡戀林徽因,以及那個鵲橋論壇上的男子迷戀那個17歲女孩的深層原因。

在那個17歲的女孩看來,愛情就是找一個結伴而行、相守一生的人,“未必要完美,甚至未必是至愛”。

相反,徐誌摩的目標卻是理想化的,“我將於茫茫人海中尋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鵲橋論壇上的那位男子,所追尋的女子,也是非常理想化的,需“靈氣、美麗、善良”三者得兼,“天地間靈秀,殊幾鍾此一人”。

他們的這種理想化,可能正是源自他們內心深處的對理想異性的渴求。

迷戀背後另有深意

迷戀源自對異性的理想化,那麼,所迷戀的對象,勢必符合迷戀者的理想異性的形象。不過,僅僅這一點還不足以產生最強烈的迷戀。

我的一個心理谘詢師朋友H說,他以前曾深深地迷戀過一個女孩。那女孩一開始對他不反感,但經常提醒他說,她感覺他對活生生的她不感興趣。盡管他時時都圍繞著她轉,她感覺自己總是被忽視,而他似乎仍然沉浸在一個人的世界裏。

H的迷戀對象,顯然和林徽因被徐誌摩追求時所產生的感受有類似的地方。

很長時間以來,H一直以為,自己之所以迷戀這個女孩,是因為她外向開朗,符合他理想女性的模型。H的媽媽是內向抑鬱型的,雖然很愛他,但也很依賴他,這令他從小就一直扮演媽媽的拯救者的形象。這種形象,一方麵令他很自得,讓他感覺自己在媽媽心目中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麵也嚴重限製了他的發展。

德國心理治療大師海靈格說,父母必須幫助孩子發展出向外的動力,即向家庭以外的廣闊天地主動探索的傾向。一般而言,這是孩子的自然發展方向,如果讓孩子自然發展,他會順利地走到這一步。然而,有一些孩子的這個傾向被阻斷了。這種阻斷,有時是父母粗暴地阻止孩子發展,但更多的時候,是父母自己需要黏住孩子,需要孩子做自己或做自己和配偶關係的拯救者。並且,當父母主動向孩子索取,要求幼小的孩子滿足自己的需要時,幾乎沒有孩子會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