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愛情,是一種輪回(1)(3 / 3)

H正是如此,他的媽媽在嫁入H家的大家族後,一直被嚴重孤立。H的爺爺、奶奶、叔叔、伯伯都忽視她,甚至敵視她,這讓她一直感到很孤獨,性格也逐漸變得內向抑鬱。一直到有了H後,她的這種狀況才得以改變:她終於有了一個可以依賴的情感對象。從小以來,H就一直是媽媽的傾訴對象,媽媽將她在這個大家庭中遇到的一切困惑和苦惱,都向H傾訴。H也很主動地去扮演傾聽的角色,不和同齡的小夥伴一起玩,而一直守在媽媽身邊。

這樣一來,媽媽得救了。但是,由於長期扮演這樣的角色,H自己向外發展的傾向被阻斷了,他也像媽媽一樣變得內向抑鬱。而且,也就在這個過程中,幼小的H開始勾勒一個理想女性的形象——外向、開朗、敏感,能將他帶向一個更廣闊、更精彩的天地。

後來遇到那個女孩,符合H的這個理想女性的形象,於是H不可救藥地陷入了癡戀。他說,自己的癡戀程度與徐誌摩對林徽因的癡戀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為什麼會陷這麼深?H一直以為,是因為那女孩太符合他理想女性的標準了。但後來,他才突然明白,其實,他對那個女孩第一次產生感覺的時候,恰恰是這個女孩陷入沉思的時候。當時,“我感覺她身上有一種聖潔的光環似的”。什麼是聖潔?H回憶說,就是一種抑鬱的神情!

也就是說,H如此癡迷這個女孩,表麵上是因為她符合他理想女性的標準,但真正打動他的,還是女孩和他的現實媽媽相一致的地方。前者,滿足了他的意識層麵的需要,即“我要找一個外向開朗的女子,把我帶向更廣闊的天地”;後者,則牽動了他的潛意識深處的情感,讓他就像童年時期愛媽媽一樣愛這個女孩。這兩個因素糅合在一起,令他對這個女孩一見鍾情,並從此陷入不可自拔的癡戀中。

這不難理解,因為僅僅是幻象,並不能令迷戀者產生那麼強的情感,我們之所以會對一個人產生強到不可思議的情感,一般總是因為那個人強烈地牽動了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關係,即我們小時候與父母的關係模式。

可以說,不管我們現實的父母現在令我們多麼不滿或失望,我們都勢必曾對他們產生過最強烈的愛。這種愛,藏於我們的潛意識深處,糅合著我們所有的原初的愛的體驗。一個人,隻有能牽動我們這些活生生的體驗的時候,才有可能喚醒我們最強烈的情感。

這,或許是強烈的迷戀產生的根本原因。

被迷戀者感受不到真愛

前麵談到的三個癡迷的案例,看起來還是比較合理的。畢竟,林徽因那麼出色,那個17歲的女孩那麼優秀,而H所迷戀的女孩漂亮又迷人。

不過,還有不計其數的、看上去並不合理的迷戀。

26歲的廣州女孩Lisa對我說,她幾次陷入癡戀中。直到有一天,她才恍然大悟,發現自己的幾次癡戀都有同樣一個模式:愛上一個外地的、大齡的男子,兩人愛得不能自拔,於是商量住到一個城市,等住到一起後,她卻沒了感覺,於是分手。

這個模式,幾乎是她童年時與爸爸的關係模式的再現。

原來,5歲之前,Lisa一直是和媽媽一起生活,而爸爸一直在外地,並且因為工作的特殊性,一年都不能回來一次。那時,她對爸爸一直非常渴望,而爸爸每次回來也對她極其寵愛。6歲時,爸爸終於調回來了,一家人終於團圓了,但Lisa迅速陷入失望。因為爸爸回來後,對她要求非常高。為了把女兒塑造成一個優秀的女性,他用了很多粗暴的方式。這給Lisa埋下了很深的心理陰影,讓她覺得,原來愛就是“相見不如不見”,而且也讓她開始憧憬與爸爸相反的男性——溫柔、多情、寬容。

她也的確是按照這個模式去找戀人的,但奇特的是,她找到的清一色都是表麵上溫柔、多情而寬容,但實質上卻是粗暴缺乏耐心的男子。其實,Lisa對此也有所覺悟,她說,如果一個男人隻是溫柔多情的話,她會“受不了”,覺得他缺男人味,隻有當這樣一個男人展現出另一些特質後,她才會“不可救藥”地愛上他。這和H的案例一樣,都是必須找到那種既符合意識上的理想異性又符合自己現實的異性父母形象時,他們才會產生深深的迷戀。

並且,就如童年時與爸爸的關係的完美再現:當還在兩地時,Lisa會對男友充滿渴望,兩人的關係是遙遠的,但如膠似漆;一旦在一起生活,關係就會陷入危機。Lisa會經常失控地發脾氣,而男友也會對她有很多要求,而且很粗暴。

像Lisa這樣的故事,我最近聽到了好多個。

因為太多的人內心深處都藏著一個對理想異性的幻想,一旦遇到符合幻想條件的異性,迷戀就被激發出來了。如果像H或Lisa一樣,遇到了同時符合理想異性和現實父母的一些特征的異性,就很容易陷入不可救藥的癡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