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愛情,是一種輪回(4)(3 / 3)

在自由戀愛時代,隻要愛人不是你被迫選擇的,那麼愛情中的幸與不幸其實都是你主動選擇的。

所以,隻要是自由戀愛,就要試著不譴責對方,試著從自己身上找答案,然後主動選擇,並承擔選擇的責任。

無論是誰,其內心一定是有分裂的一麵的,並且這一麵一定會在愛情中展示出來。你如此,你的愛人也如此。愛情既是兩人美好一麵的淋漓盡致的展示,也是兩人分裂一麵的淋漓盡致的展示。如果兩人都樂意承擔各自的責任,那麼兩人的內心都會得到很大的修複,愛情就起到了極大的治療效果。

我們一定要看到愛情美好的一麵,否則很容易會對愛情產生失望。

最後,我再次強調,盡可能地遠離內在關係模式很糟糕的人,除非這個人有自省的能力。

越忘我的愛越珍貴

我們都渴望愛,但又不敢相信愛,非要看到對方給出愛的證明,我們才敢相信。

這種心理,女性尤甚。

那麼,什麼樣的方式才算是最可靠的愛的證明?

很多人內心中的答案是:最好是忘我的愛。對方忘我地愛我,甚至不惜踐踏自己的尊嚴,可以為我的一丁點利益,寧願舍棄自己的一切,包括財富和生命……

假若你心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有這個答案,那麼等待著你的,便是地獄。

因為,一個人在追求你的期間越忘我,在關係確立後就越容易“忘你”。這種巨大的轉變,會令很多人愕然。尤其是女性,她們會認為,戀人追求自己期間之所以那麼忘我,原來僅僅是抱著一個目的——得到自己的身體,而一旦得到了,他的自私的本性就露出來了。

這樣的說法,會令男人看起來極其居心叵測,極其險惡。

居心叵測的男人肯定有,而且數量也不是少數。不過,據我了解,那種先是忘我而後“忘你”的男人,多數是真誠的。追求期間,他們是真誠地忘我,關係確立了,他們是真誠地“忘你”。

因為,忘我和“忘你”,是一個硬幣的兩麵,是一體的。

我們為什麼會癡愛一個人?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將對方看成了“理想自我”。一個人的“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差距越大,就越容易產生迷戀性的癡愛。

然而,一個人越迷戀愛人,就越看不見愛人的真實存在,他看見的,其實是他投射到愛人身上的“理想自我”。

也即,他愛的並非是你,而是他自己。

假若他沒得到愛人,那麼這個幻象就永遠不會破滅,於是這個人就會永遠愛得忘我。一旦他得到了愛人,他會發現愛人並不是他的“理想自我”,於是,他投射到愛人身上的“理想自我”就被他拿回了。愛人從他的“理想自我”變成了她自己,於是,忘我就變成了“忘你”。

這是“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的一個關鍵原因。

當然,這個遊戲是雙方共同完成的。一個心態健康的女子,看到一個忘我癡迷她的男子,盡管意識上可能會被他感動,但本能上覺得不舒服,覺得有些東西不對勁,並因而遠離這個男子。但一個內心缺乏自愛的女子,由於過於警惕,難以相信一個男子的愛,她必須看到那個男子忘我的愛,才能放下警惕,才以為這個男子愛她。

於是,被追求期間,她享受男人忘我的愛;關係確立後,她忍受男人“忘你”的折磨。

其實,假若用心去感覺,那麼她會發現,這個男子戀愛期間的忘我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他看似在忘我地愛,但其實根本就不了解自己,他愛的隻是他投射到自己身上的幻象而已。

這個道理,用到女子身上也是一樣的。戀愛期間極其“忘我”的女子,一樣容易變成愛人的地獄。

年齡越大,越懂得關愛

這句話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人們都是愛學習、愛自省的。

然而,很可惜的是,相比之下,另一句俗話更準確——“江山易改,秉性難移”。

也就是說,一個懂得愛的人,會一直懂得愛;但一個不懂得愛的人,會一直不懂得愛。愛的能力,和年齡關係不大。

如果用內在關係模式的概念來解釋,就很容易理解了。懂得愛的人,即“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相愛的人。不懂得愛的人,即“內在的父母”與“內在的小孩”不相愛甚至相對立的人。

戀愛,其實是將我們在童年時與父母等家人形成的內在關係模式淋漓盡致地投射到成年後與愛人的外部關係上來。這種投射是相當恒定的,與年齡關係不是很大。

一個內心較和諧的人,會願意自省。於是,對這樣的人而言,他的確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懂得愛。然而,一個內心衝突太激烈的人,會拒絕自省。對他而言,年齡越大,遭遇的愛情挫折越多,內心越自卑,越抵觸反省,愛的能力反而可能越來越差。

對朋友越好,對我會更好

很多手冊都提到,要看一個人,可以借鑒他與朋友或同事的關係。假若他與他們相處融洽,那麼他就會與你相處融洽。

我一度以為這個說法是正確的。

然而,了解了無數愛情故事後,我發現,無論對男人,還是對女人,這一點的借鑒意義其實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