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用人哲學,往好聽了說,叫“唯才是舉”,往難聽了說,那簡直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門,什麼鳥都有。你說什麼,品行?節操?那些玩意暫不考慮(時忘道德)。
曹操不是司馬懿所欣賞的明主,因此,他不願到那個烏煙瘴氣的司空府裏去(不欲屈節曹氏)。“君子有所不為”!
但司馬懿畢竟不是禰衡那種不知天高地厚的狂人,這個時代,不但“有所作為”要付出代價,“有所不為”同樣如此。而代價很可能非常沉重,很可能就是項上人頭。
不過呢,青年司馬懿還是硬氣了一回,他拒絕了曹操的邀請。拒絕方式很委婉,大家也知道,裝病,二十二歲,一米八幾的大棒小夥子,就敢裝中風(風痹)。
這事,曹操不信,估計擱誰誰也不信。
曹操折了麵子,於是想了個法子,三更半夜派人到司馬懿家裏偷窺。來人看到的景象大致是,司馬懿嘴歪眼斜,躺在床上一動不動。
這下曹操相信了嗎?未必!
但司馬懿無比認真和堅持的裝病態度,大概是感動了他,況且,他最近有點忙,還急著去消滅袁紹那幾個兒子,就放了司馬懿一馬。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徹底消滅了袁氏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也當上了丞相。但這一年對他來說,其實是比較悲催的一年,他剛剛失去了一個重要的謀士:郭嘉。很可能就是由於這個原因,這年年底,他還將遭受一場慘敗——赤壁之戰。
也許是郭嘉的離去,提醒曹操補充人才,他又想起了司馬懿。
這一次,他沒有心情跟司馬懿捉迷藏了,派人去直接放話:你小子要是再推三阻四,直接下獄(若複盤桓,便收之)!史書上說,司馬懿怕了,因此就從了。
原因真的這麼簡單嗎?司馬懿是個敬酒不吃吃罰酒的膽小鬼?
在我看來,他不是怕了,而是對天下局勢看得更清楚了,大混戰基本結束,集團戰即將拉開序幕。經過這些年的冷眼旁觀,他也推算出,曹操集團最有可能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此時,麵對曹操集團,司馬懿有三個選擇,我戲稱之為“三命焉歸”:抗命被捕,亡命天涯,認命效勞。
選擇前兩個,他會成為一個寧折不屈的君子,人們也許會對他的名節津津樂道,但僅此而已,對於他魂牽夢係的天下,對於他念念不忘的理想,有什麼實際的益處?
司馬懿選擇了第三條路:認命。
鬼才
有段時間,我很喜歡玩一種紙牌遊戲《三國殺》。遊戲中,司馬懿這個角色有兩項技能叫“鬼才”,“天命”,非常好用,一般時刻可以打亂對手的策略計劃,關鍵時刻甚至可以決定對手的命運。
真實的司馬懿確實是一個鬼才。
首次拒絕曹操,到最終加入曹操集團,中間隔了七八年,在這段時間裏,他已經修煉成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家,這些才能究竟是怎麼學來的,難道像張良似的,碰上什麼黃石公白石公?
但,這柄天下最鋒利的寶劍,終於出鞘了。
他今後幾十年的事跡,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洞悉。對形勢的洞悉,對人性的洞悉。
盡管丞相府中牛人眾多,司馬懿還是很快展現出了過人的眼光和才能。曹操在世時,司馬懿的主要表現是向曹操建言,主要涉及規劃設計和危機處理。基本上,凡是曹操認真聽取了的,都收到了正麵效果,不聽的,都成了慘痛教訓。
比方說,下麵幾件事:
1.曹操降服張魯時,適逢劉備半騙半搶,從劉璋處取得了蜀地,又急匆匆去奪江陵。司馬懿建議,應趁劉備立足不穩,蜀人未附之機,到漢中陳兵示威,先使益州人心震恐,然後一鼓而下,轟走劉備。曹操不同意,還引用了光武帝劉秀那句名言“得隴望蜀”(人苦不知足,既得隴,複望蜀)。
後果大家都知道了,劉備迅速在益州站穩了腳跟,為鼎足三分打下了基礎。
2.司馬懿指出繼續大力推行屯田的必要性,特別是軍屯(且耕且守),這次曹操聽了,因為他本人對屯田的好處有切身體會,當初他就是靠在許昌周圍實行屯田白手起家的。
務農積糧的結果,自然是國用豐贍,為政治穩定和軍事行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3.司馬懿看出兩個地方大員有問題,荊州刺史胡脩和南鄉太守傅方,前者粗暴,後者驕奢,都不是合適的守邊人員,建議更換。
曹操沒聽,結果大家也知道,樊城一戰,胡脩、傅方倒戈投降,成就了關羽“水淹七軍”的佳話。
4.樊城圍急,曹操隨之就急了,因為大本營許昌離前線不太遠,而關羽氣勢洶洶的,看著讓人心慌,老曹就想把都城連同漢獻帝一起遷到黃河以北去。
司馬懿說,此舉大可不必,輕率遷都,不但示敵以弱,還會造成淮河、沔水一帶民心不安。再者,孫權、劉備,這倆一向麵和心不和,不用我們動手,隻要跟孫權打個招呼,讓他牽製關羽後方,樊城之圍自然就解了。樊城尚保無恙,遷都何為?
曹操聽了,結果很令大家歎息:三國第一名將關羽,就這麼栽到了吳下阿蒙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