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鬼才也得知天命(1)(3 / 3)

曹操在世時,司馬懿屢有升遷,從一開始的丞相文學掾,做到了丞相主簿和軍司馬,但這並不是件好事,他的能力給他帶來了麻煩。

他的從政動機,遭到了曹操的懷疑。閱人無數的曹操,不久就看出來了,這人論權謀,論誌量,絕不在自己之下,而且,他還那麼年輕,比自己年輕二十四歲,將來,未可限量。恐怕,這不是個甘居人臣的家夥啊。

也許是潛意識中懷疑和擔憂久了,曹操做了一個夢,三馬同食一槽!

現在我們都知道這三馬具體指的是誰了,司馬懿及其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當時曹操心裏的“三馬”,倒不一定是這個版本,也有可能指司馬朗、司馬懿、司馬孚三兄弟。

司馬懿兄弟八個,大哥司馬朗,官至兗州刺史,三弟司馬孚,時任太子中庶子,雖然綜合能力比不上司馬懿,但也都是少有令名、才智過人、非同小可之輩。

不安的曹操,做了個著名的實驗,檢查傳說中司馬懿的“狼顧”之相。一天,他冷不丁地從背後叫司馬懿的名字,司馬懿應聲回頭,但肩膀紋絲不動,腦袋向後轉了將近180度。

老曹當場倒吸一口冷氣,傳言屬實!

當時司馬懿已經擔任太子中庶子,主要陪伴在曹丕身邊,曹操向兒子提出了警告:“司馬懿非人臣也,必豫汝家事!”防著點吧,兒子!

如果曹丕聽從了父親的建議,從此疏遠或打擊司馬懿,那曆史也許將要改寫。

幸運的是,曹丕很喜歡也很信任司馬懿。這個比他大八歲的中庶子,在與曹植爭立的歲月中,應該給他出過不少高招。麵對父王對司馬懿的猜忌,曹丕很夠意思,盡其所能,對司馬懿加以回護。

這對司馬懿來說,對將來的晉來說,當然是一件幸運的事,但對曹丕來說,同樣是件幸運的事,起碼在之後近四十年內,司馬懿用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工作回報了他,回報了魏。

延康元年(220)初,救援樊城歸來的曹操,還軍洛陽,正月二十三,在洛陽逝世。熟悉三國故事的朋友應該有印象,這是曹丕人生中最凶險的時刻,多虧司馬懿、司馬孚、賈逵和陳矯臨危不亂,鼎力相助,曹丕第二天就登上了魏王之位。當年冬天十月,經過一場禪讓儀式,曹魏代漢,三國鼎立的局麵穩固下來。而司馬懿的輝煌也就此展開,在漫長的歲月中,他一人分飾兩角:蕭何、韓信。

魏文帝曹丕在位時間不長,六年。在這六年中,司馬懿主要扮演蕭何的角色,擔任過的官職偏重於內政,如丞相長史、侍中、錄尚書事,等等。

黃初五年,曹丕到魏吳邊境閱兵示威,留司馬懿鎮許昌。六年,曹丕大興水軍征吳,又委托司馬懿留守洛陽,內撫百姓,外供軍資,直到還師洛陽,又令司馬懿還鎮許昌。

魏有五都:洛陽、許昌、鄴城、長安、譙。譙是曹操老家;長安,關中重鎮;鄴城,魏國治所,曹操晚年的辦公地點;洛陽,魏代漢後的正式首都。許昌是其中最為微妙的一都,它既是曹操起家的地方,又是漢獻帝末年的首都,擁漢派紮堆聚集地,因此,鎮守許昌,具有保衛老基地和防備殘餘漢勢力的雙重意義。

在曹丕心目中,司馬懿就是他的蕭何,有他坐鎮後方,一切便無後顧之憂。去世之前,曹丕指定了三位顧命大臣:曹真、陳群、司馬懿,並下詔給太子曹叡說,如果將來有人離間此三公,不管說什麼,你千萬不可起疑心!

這種信任,恐怕連鐵石心腸的人都會感動,我相信,司馬懿確實感動了,他用今後數十年的工作業績,證明了這一點。

魏明帝曹叡即位之初,司馬懿便開始更多地扮演韓信的角色,展示出用兵如神的軍事天才,數次打退了東吳的進犯,十六日解決兩麵三刀的孟達,這些戰役的勝利,絕非偶然,全部歸功於他的必殺計——洞悉。

往往在戰爭開始之前,他不但計算出對手可能運用的幾種策略,還基本能認定對手最終將會選擇哪一種,見招拆招,出其不意,所謂廟勝,在司馬懿這裏得到了精彩的呈現。

三國,這個名將能人如雲的華麗時代,慢慢接近了尾聲,能與司馬懿一決雌雄的人,已經所剩無幾。

當然,無幾不等於沒有,比如說,還有諸葛亮。傳說中的臥龍與塚虎相遇了。

巨星對撞

從司馬懿的視角出發,整場龍虎鬥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戰略分析;二、實力試探;三、最終勝利。

一、戰略分析:

自太和二年(228)以來,諸葛亮三次出兵伐魏,最後一次,攻占了武都(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甘肅省文縣周邊)兩郡。

太和四年(230),秋七月,不堪其擾的魏明帝決定主動出擊,他派遣了三路軍隊,司馬懿取道西城(陝西省安康縣西北),張郃經子午穀,曹真走斜穀,合力進攻漢中。這項計劃並沒有落實,由於暴雨連續三十餘日,三路大軍隻好半途撤退。

之前,司馬懿都督荊州、豫州軍事,坐鎮宛城,主要工作是防備東吳,但這次流產的征蜀讓他意識到,諸葛亮即將成為他的主要對手,必須對其做一番研究。

研究成果有可能如下:

1.以諸葛亮為實際領導的蜀漢,在將來的歲月裏,必定屢屢出兵犯邊,這既是蜀漢政權名義上的需要(恢複漢室),也是諸葛亮轉移內部政治矛盾的需要。

2.蜀軍有個致命的劣勢:糧草不濟。前三次北伐中原,都因糧草不足而班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