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鬼才也得知天命(2)(3 / 3)

好幾年前,他就聽說,有一天,明帝突然跑到尚書台,說是要檢查陳矯的工作。陳矯立即表示不滿,說:“處理日常公文政務,是臣的本分,不是陛下該親自操心的事。要是覺得我不稱職,您直接罷免就是。”

明帝訕訕地回去了,但沒幾天,他又把陳矯叫來,這次是讓陳矯從同事的角度,給司馬懿的忠誠度打打分。

“司馬懿看起來一副忠貞不渝的樣子,你個人怎麼看,他是國家能依靠的社稷之臣麼?”

陳矯虛晃一槍,把皮球又踢了回去,“他在朝廷中名高望重,有目共睹,至於國家能不能依靠他,我就不敢妄言了。”

其實,陳矯如何回答並不重要,明帝既然想起來問這事,說明他心裏已經起了懷疑,有些不好明說的想法。

這也難怪,曹叡雖不敢比秦皇、漢武,但也算得上雄心勃勃,才智精明。他二十二歲登基,即位不久,便大刀闊斧幹了好幾件事,先是重新選任重臣,收大權於己,之後,修訂法律,罷免浮華之士,將儒學六經恢複為人才選拔的根據。

他很勤政,凡有刑事大案要案,都親自到臨訟觀聽審。麵對西蜀蛟龍、江東猛虎的幾次軍事挑釁,年紀輕輕的他,要麼調兵遣將,要麼禦駕親征,還曾慷慨賦詩曰:“權實豎子,備則亡虜。”對那兩位老牌英雄是一點也不怵。

而精明帝王的心,向來深如馬裏亞納海溝,對任何臣子都是既用又疑,提防有加的。

司馬懿原先鎮荊州,現在又鎮關中,兵權愈大,地位漸高,出於人君特有的政治敏感,明帝曹叡已經從司馬懿的業績中嗅出了“功高蓋主”的味道,提前做出了博弈準備。

這是一個司馬懿無法戰勝的對手,因為君臣關係乃人倫之首,是他本人信仰體係的根本。非特殊時期,臣子麵對來自君主的攻擊,隻能采取太極手法,接其招而化其力。

司馬懿覺得,是時候向天子表表態了。

從此,平素並不熱衷於娛樂活動的他,多次帶領侍衛,跑到關中的荒野山林去郊遊打獵。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天,狩獵隊終於有了非常可觀的收獲:一頭白鹿。

這些基因突變的動物,有時候稱為祥瑞,有時候被說成是妖孽,到底古人依據什麼標準來劃分的,還真讓人頭疼。不過,白鹿這玩意兒,已有定論,祥瑞,大大的!

白鹿一送到洛陽,明帝立刻心領神會,下詔好好把司馬懿表揚了一番,“當年周公旦輔佐成王,曾獻過白野雞(白雉),太尉你管理陝西,又獻白鹿,這真是忠誠不二、協同和順的表現啊,咱們君臣從此千年同心,萬年吉祥吧。”

請注意兩個關鍵詞,“周公旦”、“獻白雉”。

周公旦也就是著名的周公,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姬發伐紂,滅殷立周,他死後,成王姬誦年幼即位,所以由王叔周公旦攝政。

周公旦治國很有一套,但凡是幹實事的人難免得罪人。很快,謠言四起,說周公旦要篡位,是大奸臣。這些謠言一直到成王年長、周公旦還政於王的時候才算平息,大家又誇他是大聖人、大忠臣。

看出來沒有,如果周公不幸死得早,沒來得及主動還政,那奸權的罪名是背定了。僅用“周公”一詞,就足以提醒司馬懿,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如果因權力過大,引起輿論爭議,誰也維護不了你。

以上還屬於善意提醒,而另一個關鍵詞“獻白雉”,性質就嚴重多了。

相比周公,另一位獻白雉的人物給三國人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因為那人時代更近,就在200多年前,大名叫王莽。

大約公元1年前後,王莽向漢家宗廟獻了白雉,立時年九歲的劉衎為帝,是為漢平帝;不久後,他毒殺平帝,另立兩歲的“孺子”劉嬰,公然自稱“假皇帝”;再之後,就不用我說了吧。

“獻白雉”,簡直像是一係列篡位行動的“信號彈”!

獻白雉的家夥,到底是周公旦還是王莽,當時當事,你說得清楚麼?要不白居易怎麼寫了句“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呢。

司馬懿看看明帝這封表揚信,再想想關於周公旦和白野雞那點或明或暗、曲裏拐彎的往事,還能體味不出其中敲山震虎、欲說還休的深意?

精明天子精明臣,精明人之間的腦力遊戲,累,真夠累的!

但不管怎麼說,明帝這番話明麵兒上仍屬於表揚性質,司馬懿深度領會其精神之後,更加謙虛謹慎,低調為臣。君臣之間,信任危機的警報應該是暫時解除了。

然而,接下來的事,讓司馬懿對明帝的心思又有了新的認識。

鼎足之外

三國版圖上,仍存在一些特殊的半獨立區域,它們向大國稱臣稱藩,接受封號,但享有高度自治,比如吳國西南部的交趾、魏國東北的遼東。

那年頭,凡是能割據一方的雄豪,都有王霸之誌,遼東的公孫氏也不例外。

漢末,遼東太守公孫度趁亂自立,占有遼東,近五十年中,傳了三代。他本人一向桀驁不馴,長時間處於霸氣側漏的亢奮狀態,但其子公孫康接任後,對魏國采取友好稱藩的政策,當年曾把逃奔遼東的袁尚斬送曹操,也接受曹魏給他的封號。公孫康死得早,留下兩個幼子,公孫晃和公孫淵,眾人便推舉他弟弟公孫恭為遼東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