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鬼才也得知天命(3)(2 / 2)

盡管孫權對他上次的惡行耿耿於懷,但仍聽從臣下的計策,勒兵大出,準備見機行事。如果公孫淵勝了,就大舉遠赴,結恩於遼東,讓魏國處於腹背受敵的窘境;如果兩軍僵持不下,就趁機搶劫公孫淵一把,報仇雪恨。按目前的戰況,吳國多半要采取第一個方案了。

以曹魏的國力兵力,一個遼東本不足為患,最可怕的敵人是東吳和蜀漢,孫權是三國開國之主中,目前碩果僅存的一位,文韜武略不用說了,曹操都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嘛,而蜀漢後主劉禪雖是暗主,諸葛亮也已辭世,但後繼者蔣琬、費禕均是獨當一麵的治國之才,軍事上還有薑維這個後起之秀,一直覬覦隴西之地。

如果孫權配合遼東起兵,蜀漢再從西南進犯,曹魏將三麵受敵,後果難料。明帝這下著急了。形勢嚴峻,非請司馬懿出山不可了。

景初二年(238),正月,司馬懿奉命來到洛陽。

君臣一見麵,明帝便正色道:“此事本不足以勞動你,但我想要必勝,所以還是要煩擾你了。你怎麼看,公孫淵會出什麼計策?”

司馬懿不慌不忙地說:“臣一路上考慮過了,他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采取,上策是放棄城池,預先逃走;按中策的話,占據遼水以抗大軍;要是坐地死守襄平,那就是下策了,必為臣所擒。”

“他會選哪條計策?”明帝問。

“惟明者能深度彼己,預先有所放棄,公孫淵沒這個見識。不但如此,他還會有個先入為主的偏見,認為我方孤軍深入,長途跋涉,不能持久。所以,一定會先占遼水,之後退守襄平,中、下二策而已,不足為慮。”

明帝見司馬懿如此篤定,當下鬆了口氣,“那就好。此去往返需要多長時間?”

“去一百天,回一百天,打一百天,再留六十天富餘調整休息,一年足夠了。”

明帝打算給司馬懿四萬兵力,朝臣計議起來,紛紛表示路途遙遠,四萬人的軍費糧草比較難辦。然而明帝吸取了足夠的教訓,當下宣布:四千裏往返征伐,雖說出奇製勝,也要靠實力,諸君就不要斤斤計較軍費了,就這麼辦!

這番話說得格外漂亮,但司馬懿知道,天子仍然不太放心,這次出征給他配了個副將,正是親信毌丘儉,名為輔助,實則監視。

這位天子還不到三十四歲,近幾年極力營建豪華宮殿,生活極盡享受,但大事上的精明深沉,可是一點也不含糊。

軍隊調集完畢,出征準備做好,司馬懿即將出發了。

臨走之前,他小心翼翼地向明帝做了一番勸諫:“從前周公營洛邑,蕭何造未央,如今陛下宮室還沒完備,確實是臣沒盡到責任。但現在黃河以北,百姓疲於勞役,耽誤農時,這次征遼東,又是不小的負擔。臣以為,陛下最好暫時停止工程興造,應一時之急。”

至於這幾年明帝大肆充選後宮,任用後宮女官幹預尚書台工作,甚至去年年底擅殺毛皇後的事,出於謹慎,司馬懿一句也沒有提。

明帝微微點頭,不置可否,君臣二人都沒想到,這是司馬懿最後一次向明帝進諫了。

收取遼東

景初二年(238),六月,司馬懿帶領的四萬大軍,經過一百多日的漫長行軍,終於抵達遼水(今遼河)附近。

公孫淵派出兩員猛將卑衍、楊祚,帶領數萬步騎,屯駐於遼隧,深挖戰壕,築起高壘,南北縱列二十餘裏。他之所以派主力西出,主動布防迎戰,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東吳最近的曖昧態度。

遼東派去東吳的使節,先後帶來兩次回音,第一次是孫權信誓旦旦表示,將與他共成敗,同休戚,卻始終不曾出兵。不久前,孫權又來了一封信,說是司馬懿用兵了得,我很為老弟你擔心啊。

公孫淵明白了:利益紛爭,謀國之術,多見落井下石,鮮有雪中送炭,隻有依靠自己打退司馬懿,孫權才有可能來個錦上添花。

他的想法是這樣的,司馬懿遠道而來,又是客場作戰,不妨堅壁而守,把他牢牢堵在遼遂,拖入持久戰的泥沼之中,等到東吳配合,蜀漢再趁機大出,曹魏邊急四起,自己的危局自然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