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南風酷烈(1)(1 / 3)

楊禍

司馬衷,史稱晉惠帝,按照諡法,柔質受諫為惠。終其一生,司馬衷算是實踐了這個諡號,扮演了“受”的角色。99.9%的情況下,誰離他最近、態度最凶,他就聽誰的,在詔書抄寫員這個光榮崗位上一幹就是十六年。由於他活著跟死了沒多大區別,下文咱就不稱他的名字了,一律稱諡號吧。

惠帝即位之初,西晉朝中大概有四個勢力集團,第一個是以楊駿為首的太後黨,其最突出特點:狂!

第二個是宗室集團,司馬氏大大小小的王公,估計能有百十人,王國裏都有自己的軍隊,總能量很大,但不幸有個弱點:散!一盤散沙。

第三個是以賈南風為首的皇後黨,此刻還比較隱蔽,潛伏在皇帝的陰影之中,後來,這個集團的所作所為,當之無愧一個“狠”字!

第四個集團,嚴格來說,已經不好稱為一個集團了,因為他們無組織無紀律無首腦,牆頭草,順風倒,這就是朝中的士人官員們。如果硬要給他們一個評語,那就用“飄”來形容吧(其實我很想用賤,不過還是不要人身攻擊了,他們也不容易)。

這四個集團之間,並非涇渭分明,存在著各種利益或親緣關係,剪不斷,理還亂。所以,這四大門派之間的鬥爭也混成一鍋糨糊,最後相繼夷滅,一個也跑不了。

咱們從第一個“狂”派說起。

“狂”經常和“妄”連用,妄者,虛空也,狂妄的勢力,往往本質虛弱。

武帝遺詔正式宣布時,大家感到有些意外,特別是掌管詔書起草的中書工作人員,這明顯不是武帝親口交代的版本,怎麼裏麵對汝南王司馬亮隻字不提?然而,看到大殿周圍一百名全副武裝的衛士嚴陣以待,大家按下了心裏的嘀咕,誰也沒有吭聲。

楊駿趕緊催促司馬衷於靈前即位,當天宣布改元永熙,並令石鑒和中護軍張劭負責陵墓修建工作。

新舊兩個天子總算順利完成了交接,可楊駿仍不能安心,知道秘密的人太多了,司馬亮留在洛陽,肯定是個禍害,還是攆他到豫州去的好。

於是,武帝尚未大葬,司馬亮就接到了一封又一封的詔書,催促其即刻啟程。

這是一個有趣的場麵,麻稈打狼兩頭怕。楊駿怕司馬亮,司馬亮同樣害怕楊駿。知道自己遭忌,司馬亮不敢進宮去和先帝遺體告別,隻好站在自家大門外,北麵而哭。他請求多留幾天,為武帝送葬之後再啟程。

這個請求並不過分,楊駿也不是個心腸特別狠毒的人,他猶豫了幾天,覺得答應司馬亮似乎也未為不可,偏偏這時候有人跑來給他指點迷津,說司馬亮這是緩兵之計,打算趁這幾天工夫召集部隊,來攻打楊公您。

楊駿嚇破了膽,連忙入宮找到太後和皇上,要求下詔討伐司馬亮。

太後和皇上對楊駿的請求,當然無可無不可,立馬答應了。但楊駿領了詔書,一時卻調集不起兵馬來,於是他臨時抓差,讓石鑒和張劭率領修陵的部隊去。

張劭是楊駿的外甥,一聽舅舅有令,趕緊整頓兵馬,催促石鑒同去。但石鑒卻按兵不動,我太了解司馬亮了,他沒這個膽子。

消息很快傳到司馬亮那裏,這位老兄倉皇極了,趕緊向人問計,一問問到了廷尉何勖那裏。何勖感到非常不理解,現在朝中都知道楊駿宣布的那封遺詔有問題,您是宗室領袖,天下唯您馬首是瞻,您不去討伐楊駿,他就該謝天謝地了,還怕他來討伐您?

何勖說得不錯,朝中官職且不論,司馬亮還是堂堂正正的宗室,司馬家族最高訓導員,擔負著教訓督導司馬氏子弟的任務,這也是司馬炎臨終前把朝政托付給司馬亮的主要考慮之一。

但何勖的話並沒安慰到司馬亮,一聽什麼討伐不討伐的,免不了動武,司馬亮更害怕了,他不敢打,也不想打。左思右想,得了,楊駿不就是想讓我走嘛,我趕快走吧。

司馬亮連夜出發,快馬加鞭就趕到了許昌,保障了人身安全。

楊駿聽說司馬亮離開了京城,不禁長出了一口氣。但這場虛驚,卻也讓他看到了一個嚴重問題,他的勢力,不是太大,而是還不夠大!用兵之際,石鑒並不聽號令,真正能調動的,隻有自己外甥張劭而已,必須培養朝臣的忠誠度。

他的辦法是給大家加官晉爵,中外群臣增位一等,參加武帝治喪工作的,增二等,二千石以上的官員全封為關內侯,免稅一年。

這下大家滿足了吧?

出人意料的是,很多人並不領情。左軍將軍傅祗給楊駿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先帝駕崩是件悲傷的事情,怎麼屍骨未寒,就論功行賞了?請問功在何處,喜從何來?

散騎常侍石崇、散騎侍郎何攀也上奏說,這次封賞波及麵太廣,力度又太大,許多人現在都超出建國功臣和平吳將領的爵位去了,這顯然不相稱。而且,大晉千千萬萬世傳承下去,幾世之後,豈不是遍地公侯了?

楊駿網羅人心的行動以失敗告終。其實,加官晉爵,許以富貴,不失為籠絡結黨的好辦法,但全麵撒網怎麼行呢?人人晉升一級,相當於誰也沒得到晉升,想要真正收羅幾個心腹,那得靠重點培養。

雖然楊駿頭上現在又加了太傅、大都督等頭銜,總管朝政,但朝中很多人都不服氣。

有些人良言規勸,比如傅鹹,說皇上又不是小孩,應該親政,楊公您最好避位,以免天下人猜疑。馮翊太守孫楚也提醒楊駿,排擠宗室,獨攬大權,遲早大禍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