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裏,你覺得王戎很脫俗麼?錯了,王戎俗得不能再俗,他最大的愛好,就是數錢!每天晚上,他都手持算籌,製作財報,當然不是在算國家財政收支,而是在計算個人田產和收入。盡管他家“圍田遍天下”,每次算了一陣子,王戎還是會皺起了眉頭,這進賬太少,太少啊。
為了增加收入,王戎做起了小買賣。由於他幼兒時期就對李子有獨到研究,所以他家種了幾棵優質李樹。一旦結了果子,王戎就令家人拿到市場上去賣,賣之前,還要鑽破李核,以免良種傳出,稀釋市場價值。
至於收入賄賂什麼的,那更是小菜一碟了。
王戎並不是一個特例,之前我們已經反複強調了,西晉官場有兩大主流風潮:尚虛無,尚豪奢。到了惠帝時期,此風愈演愈烈。
當時劉頌主管吏部,有心整頓一下這幫子光拿工資、不辦事還誤事的官員。他建立了一套官員考核製度,稱“九班”之製,主要思想是:不要忙著升官調任,讓大家在一個位子上多坐幾年,考核在任期間的業績,再行獎懲。
開玩笑!很多人的官,是花了大把鈔票買來的,急於收回投資,你這麼搞,還讓人有活路麼?而且,主持這項買賣的是賈謐和郭彰,他倆的外快來源你也敢掐斷?
不出所料,劉頌的建議,無人喝彩。大家照舊公然行賄,加官晉爵,不亦樂乎。
這麼看來,官員們的日子好像過得挺滋潤?倒也未必。
治理國家,靠什麼?小學二年級的同學都能給出鏗鏘有力的回答:依法治國!
法,是人製定的,也是由人來執行的,也必須是由人來遵守的。當時人都虛了,法還有什麼基礎?
但這不妨礙人們的執法熱情,每次出點什麼事,大家紛紛拍腦袋拿主意,那幾年的訴訟率居高不下。
像之前說的,太廟房梁斷了,張華免官,這還是相對合理些的。事情發展到現在,案例已經越來越滑稽了。比如有次刮大風,太廟屋頂的瓦片被吹落了數枚,就免了當時的太常荀寓。過了一年,又刮大風,這次瓦片沒吹掉,吹歪了十五片,太常又被拘留下獄,議罪。
這還不算完,過了不久,皇陵裏有一支周長七寸二分的荊條,不知道被誰給砍斷了。這下把有關部門嚇壞了,上一位太常還在牢裏關著呢。現任太常、司徒趕緊四處奔走活動,打聽自己的案子究竟如何了。
裴頠實在有點看不下去了,便上表提出,這些刑賞失當的案件可以休矣,但根本沒人理他,大家還是紛紛討論這次怎麼定罪。劉頌也看不下去了,再次上書,說明執法者、朝臣和天子,在依法治國裏應該分別扮演什麼角色、擔負什麼責任。
這次上麵終於有了點反應,下詔說,郎、令史等官員再遇到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案子,對案件的處理情況要及時上報,雲雲。這種隔靴搔癢、含混其辭的處理辦法,自然不可能中止執法隨意化的現象。
上述這一切,就是太子司馬遹即將接手的攤子,更令人鬱悶的是,連這個爛攤子,他也不能指望順利接過。
太子遭廢
賈南風一直對太子很不滿意,這個自然,隻要不是她親生的,估計任何太子都不能讓她滿意。
但太子在爺爺司馬炎的保護下,無災無難長成人了,一時還真沒有辦法撂倒他。賈南風的老媽郭槐對此有著相當清醒的認識。因為賈南風始終無子,這老太太一直到老死,都在勸女兒善待太子,跟太子搞好關係,最好能搞成情同親母子,這樣,賈南風才能順順當當從皇後一直做到太後。
薑還是老的辣,郭槐的話相當有道理。但是,賈南風完全聽不進去,這些年,讓她魂牽夢繞的事情之一便是成功廢掉太子。這個工作,她已經準備了很久了,偏偏肚子不爭氣,始終生不出兒子來。不過,當她得知妹妹賈午有了身孕之後,靈機一動,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偷梁換柱!
賈午的新生兒韓蔚祖小朋友,就這麼被阿姨抱進了宮,韓家的小朋友實在運氣,不但能改姓賈,這次幹脆改姓司馬了。
不過,這些年來,最讓司馬遹感到抬不起頭來的,還是韓謐,後者遠比他威風多了,別的不說,韓謐甚至敢搶太子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