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一個都不忠義(3)(1 / 3)

王盛、王處穆聚集起這麼一大批人,引起了司馬倫的注意。他開始派人到司馬冏這裏調查情況,第一個來的人叫張烏。

張烏的陰謀識別水平有限,他逛了一圈,發現王盛和王處穆這兩個家夥並不是司馬冏的部下,看上去,他們的行動跟司馬冏並無關係。

於是,張烏在許昌,被司馬冏好吃好喝地招待了幾天,便回去複命了,他告訴司馬倫,“齊無異誌”。

然而,騙過張烏的司馬冏卻緊張了起來。這個關頭,事情可不能泄露出去,沒辦法,隻好委屈一下姓王的哥倆了。

司馬冏派軍司管襲,前去討伐王盛和王處穆。之所以要派管襲,其中大有學問,因為管襲就是司馬倫派來的臥底,既然做戲,就要做給正確的觀眾看,最好還能讓部分觀眾參與進來,來個現場互動。

管襲殺掉王盛、王處穆之後,司馬冏特地把這兩人的首級快遞到了洛陽,司馬倫收到人頭,再加上線人的彙報,便放下心來。

準備工作終於完成了,司馬冏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殺掉管襲。之後,便按事先謀定的計劃,與豫州刺史何勖、龍驤將軍董艾聯合起兵,同時,分別遣使給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常山王司馬乂、新野公司馬歆送革命邀請書,並傳檄四征四鎮將軍、州郡縣國,將起事的號召傳遍天下。這次的行動口號是:逆臣孫秀,迷誤趙王,當共誅討,有不從命者,誅及三族!!!

別看口號喊得山響,還真有嚇不倒的人。比如揚州刺史郗隆力排眾議,堅決不服從號令,最後被手下將士殺死,傳首司馬冏。安南將軍孟觀同樣不為所動,他的依據比較懸乎——星象。

據孟觀的天文觀測結果,代表皇帝位的紫宮星區並無異狀,他認為,這象征著司馬倫能挺過去這一關。於是,他按兵不動,原地固守。

甚至連司馬冏寄予厚望的四個宗室藩王,開始也有兩個不為所動。因為這件事,對於他倆來說,是典型的危機事件,風險巨大,機會同樣巨大,一切全在於此刻的選擇。

第一個是新野公司馬歆,收到司馬冏的檄文之後,他陷入了迷茫和矛盾之中,到底幫哪個好呢?

心腹王綏說出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論親緣關係,司馬倫是親叔,司馬冏隻是堂侄,論實力對比,司馬倫掌握宿衛精兵,又代表中央,顯然比司馬冏要強大得多,因此,於情於理,都應該支持司馬倫。

然而,參軍孫詢表示反對,這位老兄的腦子很清楚,他沒有私下勸說司馬歆,而是直接跑到大庭廣眾之下,發表了簡短卻十分有力的演講,指出司馬倫篡位,大逆不道,天下人人得而誅之,你作為宗室,更應該奮起討伐,還評估什麼親疏強弱?

不用說,孫詢得到了大家的喝彩,司馬歆無奈之下,隻得選擇站在司馬冏這一邊。

第二個是河間王司馬顒,在多數人紛紛起兵響應司馬冏時,他當機立斷,派兵消滅了在始平招兵買馬的夏侯奭。在接到司馬冏的號召書後,又將來使扭送洛陽,請司馬倫處置。

看來這人似乎鐵了心的逆潮流而動。其實一點兒也不奇怪,這幾年,動亂頻繁,但他這邊風景獨好,非但沒受害,反而受益。

這個利益,就是關中。

對中國人來說,關中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地名,它像一個基地,支撐起史上眾多大王朝,如周朝、秦朝、漢朝和後來的唐朝。

從地理形勢來說,關中南有秦嶺,西有隴山,北有黃土高原,東有華山、崤山及晉西南山地,更兼黃河遙相拱衛,可謂山川四塞,氣勢團聚。

函穀關(今陝西潼關附近),武關(秦嶺東段),散關(秦嶺西端),蕭關(隴山之險),從各個方向牢牢守住關中門戶,進可出謀天下,退可固守一方。

八百裏秦川,土地肥沃,借渭河灌溉之利,自古農業發達,勁勇耐戰,更是秦人遺風。正是得到上述幾個優越條件的支持,曆史上起家於關中的勢力,大多能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

所以,晉朝規定,非至親不得鎮關中。司馬顒之前,鎮守過關中的有司馬亮、司馬駿、司馬倫、司馬肜,都是武帝司馬炎的親叔。

而司馬顒是司馬孚之孫、太原烈王司馬瑰之子,屬於宗室疏親的範圍。按照常理,關中是輪不到他頭上的。

時移世易,現在這年頭,朝廷已經講不起那麼多規矩了。賈南風外調司馬穎時,司馬顒搭了趟順風車,竟然得以走上出鎮關中的崗位。

政變,勢必帶來權力和利益格局的大洗牌,而對司馬顒來說,保有既得利益才是他的首要考慮。一動不如一靜,司馬冏,對不起了。

以上都是咱們事後分析,司馬顒先生不可能聽到。但不用咱操心,司馬顒有自己的謀士,當時給他拿主意的是長史李含,幫他出征打仗的是鎮武將軍張方。

然而,人的認識水平是有限的,而現實是複雜的。

在派出張方支援司馬倫不久後,通過再一次的信息搜集和評估工作,李含發現,自己低估了對方的號召力。

僅僅成都王司馬穎一人,便集結起二十萬大軍出兵響應。此外,常山王司馬乂作為司馬穎的親弟弟,自然也表示配合。這還不算司馬冏的部隊。而司馬倫調遣起來的宿衛中軍,合計不到7萬人。

這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司馬顒突然發現,自己之前打錯了算盤。此時,張方的部隊已經開到了華陰,司馬顒趕緊下令,讓張方回馬調頭。咱們不幫司馬倫了,改幫司馬冏,下注,自然要下在贏麵大的那匹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