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將內鬥進行到底(1)(1 / 3)

流民起義了

幾年前齊萬年興兵秦、雍時,關西人民不堪戰亂饑荒之苦,紛紛南下,先擁入漢中,又通過賄賂晉廷地方官的方式,進入巴蜀謀食,這批人被稱為流民。

這批人並非都是衣衫襤褸、捧個破碗的流浪乞丐,其中有關西氐羌的部落家族,持兵乘馬,還有不少是州郡的前公務員們。比如其中就有姓李的四兄弟,李特、李驤、李庠、李流,之前都是略陽郡的武吏。

李氏兄弟子侄,在益州與地方官進行了欺騙與反欺騙、壓榨與反壓榨、鎮壓與反鎮壓的艱苦鬥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最終趕跑了益州刺史羅尚,據有西南。

永興元年(304)十月,李特之子李雄在成都稱王,改元建興,自建法律七章,正式宣布獨立,兩年後李雄稱帝,國號“成”。公元338年,李驤之子李壽又改國號為“漢”。史稱成漢,為東晉十六國地方割據政權之一,從李特永寧元年起兵時算起,到東晉穆帝永和三年滅亡,曆時四十七年。

西晉朝廷對此並非無動於衷,曾派能人劉沈前往益州平叛,當他往西經過長安時,竟被司馬顒攔截,留為己用。於是,朝廷從鄰近的荊州大舉征兵,此舉又催生了荊、揚、豫、徐等州的另一場大混亂。

征壯丁的命令非常嚴酷,凡被征發的士卒,五日之內必須出發,不許逗留,否則,依法嚴辦,地方官也要免職!

地方官急了,統統擼起袖子,親自下到各郡縣抓人趕人上路。老百姓也急了,走出不遠,就紛紛脫離組織,聚眾為盜,而且很快找到了方向和偶像,因為不久前,江夏那地方出了個帶頭大哥——張昌。

關於張昌,隻有兩條背景資料。籍貫:義陽;民族:蠻人。

這位少數民族兄弟可謂有膽有識,摸透了農民起義模式中的幾大精髓:口號、形象代言、祥瑞、校服。

張昌使用了一個簡潔而又富於煽動性的口號:“當有聖人出為民主。”

期待救主也算咱們一項重要的民族心理文化特征。救世主們在曆史上各有名號,仁君、聖人、清天大老爺,等等。這聖人,不是你,不是我,但放心,遇到難題,自有聖人出現,救民於水火,大家靠他就行啦。

張昌還找到了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救主形象代言人,規格不高,山都縣的一個小吏邱沈。這個名字平淡無奇,沒什麼號召力,於是,邱沈搖身一變,成了劉尼——流落民間的漢家天子後人。

至於祥瑞更簡單了,張昌最初把基地設在安陸石岩山,在山裏就地取材,找點珍禽異獸沒啥難度的。張昌找到了傳說中的不死鳥——鳳凰,估計是山雞之類的野禽。

口號有了,聖人出了,鳳凰也來儀了,張昌便刻了玉璽,仿製幾身漢代衣服,尊劉尼為天子,自任相國,立年號為“神鳳”,一個草台政權建立了起來。

下麵的任務,就是走出安陸,征服全國。張昌給士卒們定製了統一的行頭,人人頭戴紅帽,臉上粘一圈馬尾巴毛。

身穿校服、紅頭毛麵的人們,在張昌的領導下,初戰告捷,於障山大敗監軍華宏,占據江夏。

張昌的迅速壯大,司馬乂功不可沒。

早在動亂之初,鎮守荊州的司馬歆便上書報告了情況,請朝廷令司馬穎出兵幫忙。這個要求遭到了司馬乂的拒絕。

話說司馬冏被誅之後,留在洛陽的司馬乂基本上掌握了中央政權。一開始,他事無巨細都跑鄴城,和哥哥司馬穎商量。商量來商量去,就商量出了問題。

很簡單,當意見有分歧時,兩人到底誰說了算?

估計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司馬乂說了算,也不是司馬穎本人說了算,而是司馬穎手下的寵信宦官孟玖說了算!

司馬乂火了。搞倒齊王司馬冏,其實是憑他一人之力,司馬穎因人成事,撿了便宜還賣乖。於是,他去鄴城少了,有什麼事,自己在洛陽決定。看到弟弟舉動自專,司馬穎也不高興了。

大家都知道,談錢傷感情,而談權,傷的恐怕就不僅僅是感情了。

因此,司馬乂拒絕了司馬歆的要求,親哥也是信不過的,如果司馬歆與司馬穎趁勢聯合,誰知道他們是要討賊,還是要討我司馬乂?

司馬乂的猶疑,倒便宜了張昌。長江、沔水地區的流民紛紛起義,響應張昌,短短一月之間,他已聚眾三萬。於是,張昌本人進軍樊城,派部將黃林向豫州,石冰向揚州。

事情鬧大了,司馬乂再也無法坐視不理,派出三個姓劉的人救援荊州,他們是劉喬、劉弘、劉沈。

劉沈當初被司馬顒扣下後,就地當了雍州刺史,這時,朝廷命令他自領州兵一萬,讓司馬顒再讚助五千王府兵,從藍田關出兵討賊。可司馬顒不但不出人,等到劉沈走到藍田附近,把他所領的一萬州郡兵也給強行沒收了。

因此,劉沈這路北軍,形同虛設。西路軍,豫州刺史劉喬屯兵汝南;東路軍,新任荊州刺史劉弘屯兵宛城。

張昌進軍樊城,司馬歆隻好親自出馬,督兵防禦,兩軍還未相接,司馬歆的部眾就發生嘩變,四散逃去。司馬歆做了張昌的刀下鬼,也算是為國捐軀,死得其所,省得以後爭權奪利,自相殘殺,給祖宗丟人現眼。

洛陽聞訊,急忙任命劉弘為鎮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這個決定,為西晉暫時保住了半壁江山。

劉弘,沛國人。祖父為魏揚州刺史,父親劉靖曾任鎮北將軍。劉弘和司馬炎同年生人,當年在洛陽,不僅是鄰居,還一塊學習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