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將內鬥進行到底(1)(2 / 3)

他是一個良臣,很有幹略政事之才,連張華也對他另眼相看。之前,劉弘曾為監幽州諸軍事,把幽州治理得井井有條(寇盜不聞)。

都督荊州諸軍事,聽起來很威風,其實不是什麼好活兒。這個時候,張昌的黨羽石冰已經接連攻陷了揚州、江州。臨淮人封雲也起兵響應石冰,攻占了徐州。一時間,荊、江、徐、揚、豫之地,大多被張昌的紅毛兵占據,形勢十分危急。當地的朝廷命官早就一掃光,反應快的望風而逃,反應慢的則丟了性命。張昌、石冰等人就順便任用自己的下屬為地方官,說是官,其實就是強盜頭子,主業仍舊是燒殺搶掠。

張昌看似凶猛,但也不是什麼不可戰勝的天兵天將,劉弘這次帶來了三個能人:陶侃、皮初和蒯桓。這三個人軍紀嚴明,用兵有方,幾次遭遇戰之後,殲敵數萬。

張昌意識到,自己碰上了難啃的硬骨頭,聽到劉弘大軍開來,劉喬派人攻占江夏的消息,連忙逃往下潕山(一說被斬),部眾見相國跑了,也就全部投降。

出人意料的是,劉弘最後一個敵人,並不是張昌,而是張奕。這個人可不是亂民,乃晉廷堂堂正正的長水校尉。

其實,劉宏討伐張昌,也不是一路凱歌。戰鬥剛打響的時候,協同作戰的前將軍趙驤初戰不利,劉弘便退軍到梁城,暫避鋒芒。

這個當口,範陽王司馬虓跑來撿漏,派遣屬下張奕進駐荊州,意欲把荊州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等到劉弘趕跑了賊人,來到荊州城下,發現張奕不但拒絕交接,還出軍抵抗。這就沒辦法了,打吧。

張奕遠不是劉宏的對手,一打就被打死了。劉弘把張奕首級送到洛陽,並遞交了情況說明書,司馬乂沒犯糊塗,當即表彰了劉弘,並交給他一個任務,便宜選用荊州郡縣各級官員。

選賢任能,更是劉弘的強項,他隨才授任,公平公道,讓人心服口服。比如,劉弘讓皮初當襄陽太守,皮初之前名不見經傳,也就這一次跟隨劉弘討伐張昌,立有戰功。朝廷開始不同意,還賣了個人情,推薦劉弘的女婿夏侯陟。

劉弘笑了,治國,就應該以國家利益為第一位考慮,現在荊州十個郡都缺太守,如果任人唯親,我家女婿還真不夠用的。

在他的堅持下,新人皮初還是當上了襄陽太守。此外,陶侃、蒯桓也都提拔到重要崗位上,又選拔當地良吏郭貞、虞潭等人,擔任地方官。

劉弘後來一直坐鎮荊州,直到去世。在此期間,他拿出看家本領,鼓勵生產,寬刑減賦,勤政愛民。荊州有福了,成為流亡百姓避難的首選。

什麼,你問石冰和封雲後來怎麼樣了?那我們就順便交代幾句吧。

石冰本來已經攻陷臨淮,氣焰大盛,但不幸遇上了已故猛將周處的兒子周圯。

周圯起兵江東,迅速得到江淮地區仁人誌士的響應,在會稽人賀循、廬江人華譚和丹陽甘卓(甘寧曾孫)等人的戰略配合下,大敗石冰。

石冰士卒損失過萬,大傷元氣,便從臨淮退到了壽春。禍不單行,他在壽春又遇到了一個更猛的主:陳敏。

聽到石冰到來的消息,當時的鎮東將軍劉準的第一個反應是,惶懼不知所為,這也是故事進行到現在,多數貴族和高官們遇事的常見反應了。

這時,廣陵度支陳敏自告奮勇站了出來,願意領兵出擊。劉準當然大喜過望,立刻增派軍隊,交給陳敏全權調度。

石冰雖然人數上占絕對優勢,幾乎十倍於陳敏所統軍隊。但陳敏早已看出他們隻是一群烏合之眾,戰勝這樣的敵人,並不需要什麼神機妙算,臨陣有勇氣,受挫不昏頭,也就夠了。

永興元年(304)三月,經過幾十場惡戰,石冰的士氣跌到了穀底。偏偏這個時候,周圯的追兵也趕到了建康,與陳敏形成兩下夾擊之勢。氣餒的石冰帶著殘兵向北逃去,投奔徐州的封雲。

石冰不知道,他這次跑路的終點,不是徐州,而是閻王殿。封雲部將張統見大勢已去,找個機會殺死石冰、封雲二人,拿著首級向陳敏投降了。揚州、徐州終於平定了下來。

周圯、賀循當即解散部眾,功成身退。陳敏以戰功升為廣陵相,不過,他的誌向從此遠大了起來,後來搞出不少花樣。

不過,我們沒時間講述陳敏的事了,因為這一陣子,洛陽的權力鬥爭已經接近白熱化,連大閑人惠帝都禦駕親征了。

司馬大亂鬥

司馬冏倒台之後的權力分配,令司馬顒十分不滿,比他更不滿的,是心腹李含。李含最初的想法很美妙,坑死司馬乂,打倒司馬冏,廢掉惠帝,擁立司馬穎為帝,司馬顒當相國,而司馬顒當了相國,也就等於李含當相國。

可天不遂人願,沒想到司馬乂一舉成功,從炮灰變成了炮手。人家有事就找親哥司馬穎商量,家國大計司馬顒插不上嘴,自然也就沒李含什麼事。好在司馬子弟都是內鬥高手,眼看著,司馬穎和司馬乂之間逐漸起了嫌隙。

李含閑不住了,躍躍欲試想要挑點事出來,第一步,他準備先報私仇,順便去掉司馬乂的羽翼。他的老仇人皇甫商此時擔任司馬乂王府參軍,其兄皇甫重為秦州刺史,握有一方重兵。

在李含的鼓動下,司馬顒上表中央,提出把皇甫重調回洛陽,去其兵權。李含的打算是,等皇甫重經過長安時,將其抓獲,偷偷處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