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本難念的理財經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理財亦是如此。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各家的經濟狀況不一,理財亦是各不相同。
理財不分錢多錢少。錢再多,如果不會理財,花錢如流水,終有虧空的一天;錢少,則更應學會理財,學會將有限的錢的價值最大化,能讓你獲益匪淺。
《紅樓夢》中,賈家可謂是鍾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但在理財方麵卻是大為欠缺。麵對祖先留下的龐大基業,賈政作為一家之主是不願理家;賈璉是“油鍋裏的錢也要撈出來花”;王熙鳳是一心斂財,充實自己的小金庫;其他人則是爭先恐後地享受榮華富貴。人口眾多的賈府,長期以來是“出的多,進的少”,入不敷出。為了迎接元妃省親,榮國府更是傾其財力興建大觀園。如此興師動眾,打腫臉充胖子之行為更是可以看出賈家為了撐門麵,根本不想理財,也根本不會理財。於是,慢慢地變成了一個花哨的空殼子,徒有其表罷了,最終走向沒落,也就應了“盛極必衰”的道理。
相比之下,一直被賈府一幹人等當作“笑料”的劉姥姥對於理財卻很有自己的一番套路。劉姥姥二進榮國府,利用自己的裝傻賣癡逗樂了賈母,也討來了一百零八兩銀子。對於這筆“巨款”,劉姥姥並沒有選擇坐吃山空。而是先利用一部分銀兩購置了些固定資產——到鄉村購置了幾畝薄田,然後再利用另外一部分銀兩到城裏做起了小本生意。這與現代人有了錢,買房買地增值,或是投資做生意,“讓錢生錢”的積極理財理念不謀而合。所以說,劉姥姥不愧為先知先覺的理財高人!
這位理財高人最後還立了件豐功偉績。《紅樓夢》最後,賈府樹倒猢猻散,鳳姐的女兒巧姐被狠舅賣了,深知“人比錢重要”的劉姥姥毅然變賣做小本生意攢下的家資,贖下巧姐,回到幾畝薄田的鄉村,安安靜靜地過日子。可謂領悟到了理財的終極目的。
如今,中國物價一天一個樣。而隨著寶貝的降生,家庭支出更是如芝麻開花節節高。而工資卻像老黃牛,總是原地踏步,趕半天才偶爾邁出一小步。物價的飛漲,令銀行的存款日漸貶值。
這可急煞了家裏的新媽媽。可謂是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我們“跑不過劉翔,總得跑過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呀!
我有個女同事Lily,35歲,有一個3歲的寶寶,家庭每月收入過萬元。但她家目前的現狀是,有車,無房,銀行存款不到5萬元。其實,她結婚已有8年,家庭收入從8年前每月6000元左右到2008年起每月10000元左右。粗略算來,除去平均每年5萬元左右的開銷,也應該有30多萬元的存款了,但實際情況與之出入甚遠。
原因在於Lily的觀念不對,她重存錢而輕理財,常以“沒有數字概念”、“天生不擅理財”等借口逃避與每個人生活休戚相關的理財問題。自認與“理財問題”絕緣,以“自暴自棄”、“隨性”而為。
她有著李白般“千金散盡還複來,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情懷,號稱“逛街達人”,喜歡追趕潮流,花錢大手大腳,毫無規劃,家裏堆滿了身價不菲卻用處了了的東西。手機有5部,其中2部蘋果手機更是花高價購得。電腦是時時更新,今天給電腦加內存、硬盤,明天又加打印機。而衣櫃裏更是堆得滿滿當當,一家三口的衣服,少說也有一半以上處於無人問津的狀態。
每月僅剩的一點存款則一成不變地存入銀行,從未涉及房子等固定資產的購置,亦未涉足資本市場。他們8年前掙來的錢放在銀行裏賺有限的利息,被日益高漲的CPI給遠遠地甩在了後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