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所處的家庭經濟地位上,近六成(56.7%)的受訪者認為家庭處於“中等水平”,23.5%認為“中等偏下”,近一成受訪者認為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處在“底層”,而認為家庭是“中等偏上”的僅占一成左右,認為處於“上層”的不到1%。對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客觀比較和主觀評估均表明,“蟻族”群體是名副其實的平民和貧民後代,他們無法從家庭中得到更多的經濟資助和社會資源,與同齡人競爭時處於弱勢。絕大多數受訪者認為未來五到十年內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會有所提高。其中有83.6%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會“提升”,4.2%的受訪者認為“不變”,0.4%認為會“下降”,還有11.8%的受訪者“不清楚”。這一點也可從“蟻族”對於自己未來能否成功的判斷上得到反映,調查顯示,65.6%的受訪者對自己未來成功很有信心,另有28.3%的受訪者對此充滿擔憂,大約有6.1%的受訪者非常悲觀,對自己的成功不抱希望。
此外,對於“蟻族”未來十至十五年內是否會成為中國社會的準精英或精英,半數以上的受訪者(56.8%)對這一觀點表示“認同”,但仍有17.5%的受訪者持反對意見,還有25.6%的受訪者“不清楚”是否會成為社會的精英。
綜上可知,“蟻族”普遍認為當前自身的社會經濟地位偏低,但絕大多數認為未來五到十年內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會提高,對自己未來成功普遍抱有很強的信心。至於未來十到十五年內能否躋身於中國社會的精英階層,他們的看法則較為保守,隻有逾半數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會成為社會的準精英或精英。可以看出,“蟻族”對未來抱有良好的預期,也很有自信,但對於自己未來能否躋身於社會上層(成為精英或準精英),則又抱有疑慮。
二)“蟻族”對社會公平的態度
課題組調查表明,0.8%的受訪者認為當前中國社會總體上“很公平”,18.1%認為“比較公平”,40.2%認為“一般”,30.8%認為“不公平”,還有10.1%的受訪者認為“很不公平”。也就是說,隻有不到1/5(18.9%)的受訪者認為當前社會是較為公平的,這組數據表明“蟻族”的社會公平感普遍不高。
通過列聯分析研究得知,“家庭經濟地位”與“蟻族”的社會公平感有較強的相關,家庭經濟地位越高,“蟻族”的社會公平感越高。而性別、戶口、年齡、所學專業、受教育程度等變量則沒有檢驗出對社會公平感的顯著性影響。
在談到對未來五到十年內社會公平狀況的變化趨勢時,有38.7%的受訪者認為社會公平狀況會“有所改善”,36.9%認為社會狀況會“越來越嚴重”,14.3%認為“不會好轉但也不會惡化”,10.1%認為“不好判斷”。由此可見,隻有不到四成(38.7%)的受訪者對社會公平狀況的未來走勢持樂觀積極態度。課題組通過研究發現,“個人月收入”對未來社會公平狀況趨勢的判斷有較大影響,個人的月收入越高,對社會公平趨勢的判斷越樂觀。
由上可知,“蟻族”的社會公平感普遍偏低,家庭經濟地位對“蟻族”的社會公平感有較為顯著的影響,而個人因素如性別、年齡、月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對結果影響不顯著。在關於未來五到十年中國社會公平狀況的趨勢上,“蟻族”持悲觀態度的占到六成,而月收入對社會公平狀況趨勢的判斷有顯著性影響。
三)“蟻族”社會不公平感的原因分析
社會不公平感不隻是針對一事一時的情景性感受,而是持續的、經常性的感受。而這種不滿的持續性狀態一旦積澱下來,則會對個體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蟻族”對於導致不公平現象的原因作何解釋。課題組在問卷中共列出12項導致不公平現象的原因。
受訪者選擇導致社會不公平現象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是:權力(29.8%),家庭出身(19.4%),階層(16.1%)。導致社會不公平現象的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是“因權力導致的不公平”,顯然“蟻族”對部分政府官員以權謀私、貪汙腐敗和各種尋租行為極為不滿。此外,排在第二、三位的是家庭因素和階層因素,這兩個因素均不屬於個人能力的因素,而是與出身密切相關的因素。可見,“蟻族”的相對剝奪感十分強烈,對社會資源的世襲和繼承有較強的不公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