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思李琳熙
8月,《中國新聞周刊》2007年第28期刊登何忠洲撰寫的封麵文章《向下的青春——“高知”貧民村調查》,文中講述了居住在北京市城鄉結合部——唐家嶺的一名大學畢業生李竟生活工作的真實經曆。文中李竟令人擔憂的現狀、年輕脆弱的心靈以及無處寄托的青春和夢想,引起了正在北京大學做博士後研究的廉思的關注。
9月至11月,經過兩個月實地走訪和調查,廉思認為,在北京市城鄉結合部的一些村落聚居著一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群體,他們都是大學畢業生,但收入較低,主要從事保險推銷、廣告營銷、餐飲服務、教育培訓、電子器材銷售等工作。盡管這個群體還沒有形成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階層”,但這種現象應當引起社會的充分關注和重視。廉思決定成立課題組,對此現象進行專門研究。
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廉思組織調研隊伍深入北京市昌平區、海澱區的多個“聚居村”展開調研。在這些地區共尋訪了350名高校畢業生,回收有效問卷335份,這是國內對這一群體最早的調查。盡管此次調查準備時間較短,但獲得了有關這一群體的基本情況,為以後深入調研積累了重要的資料和數據。
2月至3月,基於第一次實地調研的數據,由廉思主筆完成了四萬餘字的調研報告。報告就“聚居村”的公共資源配置、治安狀況、人居環境以及居住在“聚居村”內高校畢業生的心理特征、行為方式、生存模式等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並就如何解決高校畢業生“聚居村”問題提出了若幹意見和建議。
4月,廉思的調研報告經北京市委上報中央,引起中央領導同誌的高度重視。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國務委員劉延東、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公安部部長孟建柱、教育部部長周濟等先後就調研報告做出重要批示。
5月至7月,廉思開始在更廣的範圍內查閱文獻資料並進行實地考察。經過研究發現,由於高等教育體製、勞動力市場結構、城鄉管理機製的差異,目前尚未有文獻顯示其他國家出現了高校畢業生聚居現象。但從國內的情況看,除了北京有“聚居村”外,其他大城市如上海、武漢、廣州、西安都有“聚居村”存在,隻不過聚居的形態略有不同而已。因此,要想更深入考察這一群體,僅有北京地區的調研是不夠的,必須組織全國範圍的社會調查。廉思決定選取北部(北京)、東部(上海)、南部(廣州)、中部(武漢)、西部(西安)五個地區五大城市的“聚居村”進行大規模社會調查,從而結合不同樣本得出結論。第二次調研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都要遠遠超過第一次。考慮到僅靠自身能力可能無法完成這麼大樣本量的研究任務,廉思有了組建不同學科課題組的想法。
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廉思在北京市海澱區蘇州街成立跨學科課題組,成員由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的研究生組成,全部為“80後”。課題組專業分布為:政治學1人,心理學3人,社會學4人,統計學3人,經濟學2人,外國語1人,環境工程1人。同時,根據該群體的特征,廉思將其定名為“高校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
8月至11月,課題組進行問卷設計及調研摸底工作。在研究中,課題組整合統計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強調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其中,定量分析以社會學的結構性問卷和心理學的自評量表為主,定量的意義不僅在於數字上的統計分析,而在於能夠通過數據準確把握這一群體的整體概況。
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課題組使用滾雪球的調查方法,對北京市海澱區和昌平區的東北旺、西北旺、二裏莊小月河、沙河鎮、肖家河等鄉鎮的7個“聚居村”發放563份調查問卷。其中社會學結構性問卷回收546份有效問卷,心理學自評量表回收539份有效問卷,獲得了有關“高校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工作、學習、婚戀、業餘生活、社會公正感、生活滿意度、網絡行為等方麵的詳細情況和第一手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