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發表文章《中國不斷增長的“蟻族”》,文章認為,“蟻族”現象已經激起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同時提出疑問,中國的“精英”(大學畢業生)是否已成為繼農民、民工以及失業人群之後的“第四個弱勢群體”,成為“蟻族”是否真的是中國“80後”必須經曆的過程?
11月30日,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鍾》欄目推薦《蟻族》一書,主持人梁文道帶領觀眾瀏覽了書中的主要內容,並認為這本書反映了當代中國的一個新現象,
12月,《南方人物周刊》刊登文章《蟻居》,文章用寫實的手法講述了唐家嶺“蟻族”的生活,感人至深。文章結尾談到:2009年臨近歲末的時候,一首《Lilei&Hanmeimei》的歌複活了“80後”的集體記憶,過了這一年,他們就要陸續邁入而立之年了。
12月2日,應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之約,廉思撰寫的《“蟻族”對社會穩定的影響及相關對策建議》經中宣部提交中央,引起中央領導同誌的高度重視。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公安部部長孟建柱、中央維穩辦主任楊煥寧、團中央第一書記陸昊等先後做出重要批示。
12月3日,鳳凰衛視《社會能見度》欄目播出《弱小的強者,城市“蟻族”》節目,主持人曾子墨專訪了廉思,將城市“蟻族”弱小而強大的精神真實可感地展現給廣大觀眾,引起廣泛的社會反響。
12月10日,《北京青年報》發表整版文章《廉思:為蟻族拆除那堵牆》,文章講述了廉思帶領團隊進行“蟻族”的研究過程,此文後來被北京市推薦參評第二十屆中國新聞獎報紙副刊作品。
12月13日,《南方都市報》發表傳媒評論人孫驍驥撰寫的文章《大學生比別人更需要同情嗎?》,從另一個角度解讀了“蟻族”現象。文章認為,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的出現,某種程度上說,是大城市勞動力市場與住房租賃市場共同輸出的結果。這些社會問題,同樣覆蓋了其他的社會人群。大學生並不比其他社會群體更需要同情。鑒於大學生群體在中國體製語境中的獨特性和敏感性,“蟻族”現象有可能調動政府關注這種政治稀缺資源,進而推動一係列問題在政策層麵的改善。但文章同時也認為,這也隻是一種假想,既然農民、農民工、下崗職工等社會問題存在已久,政策上的改善至今仍在路上。“蟻族”現象的存在也未必就能達到立竿見影的諫政效果,這完全取決於執政者的價值判斷和問題排序。
12月18日,香港《大公報》發表文章《誰為80後“蟻族”抹去眼淚?》,發出“蟻族絕不會就此沉淪”的聲音。在分析了《蟻族》一書後,文章重新審視了社會責任、社會現實與個人奮鬥之間的關係,一方麵,“蟻族”現狀應當盡快得到政府及全社會的關心幫助,社會要盡“抹眼淚”責任;另一方麵,“蟻族”更應當通過個人奮鬥擦去眼淚。
12月21日,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發表特派記者彼得·福特的文章《中國的“蟻族”:數百萬待業大學畢業生》,文章講述了幾位“蟻族”的真實生活,並認為盡管中國經濟高速成長,但中國的大學畢業生卻或者為尋找工作而絞盡腦汁,或者僅依靠微薄的工資艱難度日。北京擔心這一新群體——“蟻族”有可能給政治穩定帶來威脅。此文後來被《環球時報》轉載。
12月2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原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在接受《中國青年報》專訪時談及“蟻族”現象,她認為,“蟻族”現象的出現跟國家城鄉二元結構關係密切,此問題需引起重視,而要改變這個現象,就要讓西部一些地方的一些職位真正具有吸引力。
12月23日,《中國青年報》推出《“青春何處安放”係列討論》,在首期的“編者按”中這樣寫道:“世道艱難,中國尋夢一代正逃離昔日夢想之地……在‘蝸居’、‘蟻族’這些交染了若幹社會情緒的詞彙的反襯下,北京、上海這些曾經承載了年輕人夢想的城市,開始變得讓人愛恨交加起來。逃離還是死扛,堅守還是離開,對於那些曾經做過或者正在做著“大都會生活夢”的青年來講,實在是一個艱難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