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後記 生如蟻,美如神 (1 / 3)

如果說當初出版《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一書時,我有著明確的目標指向,而現在的我,則充滿了迷茫與困頓。三年前當我第一次觸碰到這個鮮為人知的群體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無意間打開的,竟是一個讓自己也如此痛苦的命題。

現在,《蟻族Ⅱ——誰的時代》即將付梓,但它留給我的依然是一個問號。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開始的結束,也是一個結束的開始。書中人物所代表的群體曾被忽略,但他們像曆史的河床,表麵看不見,卻決定著曆史的方向。而對於每一位合上本書的讀者來說,如果書中有一言半語能打動你心,引發你去審視自己所處的變革時代,思考自己所走的人生之路,則本書之功用達矣,吾之心願足矣!

回想自己三年來調查“蟻族”的過程,既充滿艱辛又不失歡樂。2007年,我第一次走進唐家嶺。那時,它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位於北京城鄉結合部的小村落。而如今,它已成為全國知名的“大唐”名村。2010年,隨著北京市重點村整體拆遷改造計劃的啟動,“唐家嶺”——這個曾讓無數“蟻族”夢開始的地方——將迎來它的重生。三年時光轉瞬即逝,而我也完完全全融入了“蟻族”的人生,他們笑時我笑,他們哭時我哭,他們愁悶時,我也彷徨無計。我甚至不想那麼快寫完這本書,不想跟這些人物說再見。三年中,我錯失了很多機會,亦留下了不少遺憾,但有一點我自詡欣慰,我們基本寫出了幾個“80後”真實的人生。而時代變遷之下,體會最深刻的,正是這些同齡人。他們或許會被時代遺忘或湮沒,可他們也有自尊與情感,他們身上的偉大之處絲毫不會比任何一個大人物少。我們想做的,就是把他們身上最珍貴的東西呈現給時代。因為,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自己。

讓·波德裏亞曾提出過一個觀點,什麼樣的社會就會生產出什麼樣的文化符號。當今的社會,是一個以“成功”衡量一切的社會,甚至連衡量的標準也被簡化為籠統的物質符號。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讀者能品讀出另外一種精彩的人生。我們的英雄不該隻有馬雲、丁磊、李宇春,我們不該隻用金錢、權力和名望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在我們的世界裏,還可能有另外一條道路、另外一種選擇。這種人生雖不一定驚心動魄、聲勢浩大,但它也同樣精彩、同樣重要。就像書中這些人物,經曆艱難世事卻不沮喪、不絕望,依然奮鬥樂觀、追求夢想。他們的自信和堅毅,是一代青年的核心價值;他們的智慧和勇氣,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

而作為研究者,雖然我和我的團隊不是“蟻族”,但我們和“蟻族”都共同經曆了這個時代,我們是親曆者、當事人,一起感受社會的變遷,共同走過年輕的歲月,擁有一樣的心路曆程。因此,我們有條件盡可能直接地記述這一代人的真實感受。我們力圖完成的,是一部“80後”野史,也是一部“80後”尋找自我心靈的曆史。“因為一個人心靈的曆史,即使是一個最為渺小的心靈,也未必不比整個民族的曆史來得有趣和富有教益。”我們正是要通過“一個群體心靈的曆史”來達到對這個時代的解剖。也許若幹年後,人們會把我們今天奉獻在大家麵前的這本書,看做是這個時代一份當事人的陳述,一份青年人的心靈檔案。

三十年是一代人,孔子恐怕也不會想到,兩千多年前他的一句“三十而立”會因為一個叫“80後”的群體再度引發人們的集體思考。我們今天若再回過頭去看三十年前的“潘曉大討論”,一定會覺得那些論題離我們太遠,甚至會覺得有些可笑,這有什麼可討論的呢?現在,“潘曉”的問題雖然已成明日黃花,但我們似乎碰到了另一類型的人生難題,那就是:人生之路不是越走越窄,而是越走越寬了。可這並沒有減輕我們的困惑與苦楚,我們已經痛感到另一種身心的疲憊,另一種的累,那就是:選擇的難處,人生的彷徨,生活的徘徊,生命的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