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與洋洋交流,專注地觀察她的舉手投足,揚眉瞬目,細細品味她說話的語氣和內容,真的發現這個孩子的確很柔順很好相處。你跟她之間似乎心靈上無一絲障礙,幾乎就覺得她和你是一體的。
女孩子性情十分溫和,有一種不同尋常的冷靜和沉穩。與人友善,內心也很平和,隻是明顯缺少孩子應該有的勃勃生機,缺少那種可以給孩子帶來活力的生命張力,似乎總感覺到孩子的內心中,有很重要的火花需要被激發被點燃,可這些年卻缺失了。
對於與人相處,對於學習文化知識,洋洋要比一般的同齡人更容易適應,學習和生活對於她來說,很容易,卻沒有什麼樂趣。對於物質,她更是很容易就知足,幾乎沒有什麼特別喜愛特別想要的東西。女孩子喜歡的東西如亮麗的花發卡什麼的她都看得很淡,媽媽買什麼她用什麼,有著一副與世無爭的乖巧模樣,時常地,在她的神情語氣中,總流露出一些落寞的情緒。
繼續跟她交流,當談話中提及一些文學詩歌的韻律和內涵、大自然的神奇、天文知識、動物世界等相關的知識時,孩子的眼神會一時明亮起來,顯得特別有神,整個小生命也在一時間異常鮮活起來。洋洋的知識麵極廣,涉及文化、美學、宗教、中醫、曆史、文學、音樂等領域。談到老師最近一篇作文作業,以“世俗”為題目,可以在題目上加文字,她的題目最後定為“融入世俗”;談及古琴,她靜靜地坐在那裏,用心而淡定地說道:“世界上所有的樂器中,古琴最像心靈的聲音,豎琴也比較像。”
媽媽楊維卻是一個直腸子脾氣,熱情,大方,說話直,聲音高亢,做事利落,每年收入都在部門中最多,家裏生活調理得不錯。可她無法理解自己女兒的內心世界,雖然她渴望進入,並與女兒傾心交流。阻擋她和女兒交心的障礙到底是什麼?怎麼才能讓洋洋喜歡上學校,喜歡更多有趣的事物和活動呢?
現代社會中,尤其是在大城市裏,物質文明的積累對於獨生子女來說,已經釋放了他們對於自身生存的、對於供養自己身體基本需要的渴求。很多孩子得到越來越多的物質,並且從紛至遝來令人眼花繚亂的物質中得到快感,之後便會追求越來越多的物質——玩具、美食、動畫片、漂亮的衣服等,他們能明確地定位:我的快樂屬於一些東西,我要得到那些可看到、可吃到、可觸摸得到的東西。他們的自我意識很清晰很明確,將來,他們或許會進入公司、銀行,為他們的別墅名車的“幸福生活理想”而打拚。
但更有一些很有靈性的孩子,當他們的父母為他們解除生活的壓力後,他們不需要為生存掙紮而學習時,本來就對物質不大敏感的他們,就不會再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肉體的存活和快活上。長大後,學曆再高,能力再強,他們沒有興趣追求功名利祿和生活的享受,他們對於名利和物質享受真的沒有“發心”與“發願”,他們是沒有動力做出一番大事業的。如果得不到父母和老師及好友的理解,他們就成了這個世界上最聰慧的“精神孤兒”。當然,同時他們也不願意自己的父母失望,所以他們會認真學習,考大學,找工作,結婚,養育後代,但他們始終在追尋著屬於他們的自我意識、對文化的愛戀,追求精神上的充實與內心的寧靜,而這些,都是現代社會中仍然在為生存而掙紮的父母們所難以理解的。像楊維這樣的母親,女兒生得乖巧培養得這樣優秀,孩子還不快樂,不熱愛生活,顯得沒有什麼欲望和追求,就要考慮如何與孩子進行精神交流,以此樂趣來滋養生命。
現代父母的至要任務,是與孩子進行更多的心靈交流,追求那些不給心靈帶來任何汙染和負擔的真理,從而才能讓孩子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