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生命與心靈有一個和諧的約定(1 / 1)

與楊維逐漸地、展開地談到她所不理解的洋洋的內心時,她突然止語了,呆呆地靜了一小會兒,然後說,她自己雖然在工作上很能打拚,老板特別欣賞她的能力,但她更喜歡案頭的工作,伏在台燈下靜靜地寫東西,還有沉思。那一刻,她感覺到有一種寧靜是發自內心的,自己和世界是一體的,身心充盈著喜悅幸福的感覺。此外,她也喜歡一個人開著車,在深夜下雨的無人街道上行駛,她一點兒都不覺得孤獨,覺得生活簡直太完美無缺了。

一個人在世界上,隻有他自己能完全感受自己的全部,不可能有另一個人跟自己完全地分擔和分享內心,即使有人願意精神上與你交流交換,也必須你本人內心能打開,相信並能感受到愛。從獨立的個體這個意義上講,每個人都是精神上的“孤兒”。在外界,在物質界,在有形有色有聲有味的世界裏,我們如果找不到更多的樂趣,就要想到內心世界的回歸,而孩子的心靈則十分需要父母和老師的用心引導。

當代聰慧的“精神孤兒”們更呼喚靈魂導師。

孩子從意識到自己與媽媽不是一體的時候開始,就在尋找自己,通過家人的愛、家人的評價、同學和老師的接納,通過成敗,總之,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有時,他們在環境中也會迷失,就會一時不承認自己。比如洋洋,她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也有自己的思想認識,可爸爸媽媽、老師、同學們,每天談論的、做的事都不是與自己想的十分吻合,學習上的各門課程對於她來說很容易,可缺少了精神的映照讓她感到很孤單。盡管大家都認為她已經做得很好,但她內心真的有找不到自己的迷茫,這樣就會出現自我評價不足、內在自我體驗很不喜悅也很不滿足的情況,進而就失去了對學習、對生活的樂趣。

對於所有的孩子,尤其是對洋洋這樣的孩子,一定要注重心靈關懷,心靈受到關懷的孩子,她的生命力才會更加旺盛並充滿活力。

心靈關懷有無數載體,物質與資金的提供、給予親情、文化交流、與自然親近、體育運動,都是在對孩子進行心靈的關懷。比如,經濟狀況不太好的家庭,父母為孩子提供一點點文化用品和書籍,孩子就能得到很大的滿足,解除了他們很大的學習壓力,讓孩子及父母都感到十分輕鬆,這同樣傳達了一種心靈關懷;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父母就要注重對孩子進行價值觀的引導,以及在文化藝術甚至精神及哲學方麵的交流。父母對孩子所有的有意義的幫助、陪伴、交流、肯定和鼓勵都是心靈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