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琳的家人和同事都評價她個性相對很穩定,做事較理性,能控製住自己,沒有什麼孩子氣。她也希望丈夫和兒子都懂些事,別給她添太多的麻煩。但現在,經過這麼久的家庭生活,尤其是在父子磨合中丈夫的實際表現,她徹底承認了一個事實:丈夫從來沒有真正地長大過。她越來越認為,孩子越來越淘氣越來越不好管,與丈夫的心理幼稚、貪玩、不能忍耐有直接的關係。可每次她指出這一點時,丈夫都堅決否認這種說法,他堅持認為:跟孩子在一起就是不能總讓著他,不但要跟他爭辯,關鍵的時候,為了讓孩子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必須得動手打,“你看,每次我一動手打他,他多老實多聽話,讓他幹什麼就幹什麼!”
許琳感到丈夫實在不可理喻,孩子是能打出好習慣的嗎?同時,她也感到委屈:我已經做得夠多的了,我夠理解夠包容的了,付出這一切的憑什麼是我呢?像我這樣的女人命就該是這麼苦嗎?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人的身體發育、大腦神經係統、身體的生理機能需要漸漸成熟,同樣,心理機能也需要漸漸成熟。與生理機能成熟所不同的是,心理機能不會隨著歲月,隨著生理年齡,隨著人的身體長大而成熟,在某一部分落下的功課,會在從前的地方一直原地踏步等著你,並且不斷地給你製造著麻煩,提醒你去改進。
每個人,都有義務去對孩子、對自己進行終生的“養成”教育。
父母對孩子說話的語氣、動作、行為、生活習慣、情緒控製能力以及教養觀念,都需要點滴養成,如果父母在教育中永遠沒有反思,沒有用心去培養自己、培養孩子,就很難成熟起來。或許,有些人在某些方麵一生都難以成熟起來。稍加留心不難發現,每一個年齡階段的人,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都有或多或少程度的孩子氣。可以說,任何年齡階段的人都會出現不成熟的孩子氣,比如,教訓孩子時,心裏越著急,說話聲調就越高,語氣就越慌張越急躁。而成熟的個性應該是:情境越是緊急越要冷靜,鎮定,聲調低沉,有威攝力。這樣,孩子就能聽得懂大人在說什麼,而不是以為父母心裏的憤怒“魔鬼”快要出現了,這個“魔鬼”要張牙舞爪地打自己了。
許琳的丈夫是性格不太成熟又很關心孩子成長的父親,需要慢慢修養自己的身心不斷長大,去掉一些幼稚的孩子氣。而許琳雖然性格溫和能忍,但本身也並沒有完全成熟。許琳事實上是一個做事很認真的人,溫柔是一方麵,實際上她很較真兒,無論是工作上,還是家庭教育上,不達到她理想的和諧適應的心理狀態她是不罷休的。當然她肯付出,肯努力,也經常分析思考和學習,但難免有狹隘的地方,比如把孩子不好教育的問題歸於丈夫的孩子氣,而她在教訓丈夫時,教訓孩子時,也是一副任性的稚氣模樣,難以打心眼兒裏觸動他們爺倆。要知道,追求成熟不但要靠孩子自己悟,還要父母至少有一人,做出示範。
在這個家庭裏,老人雖然六七十歲了,但其實養育孩子方麵,他們意識也並不十分清晰,有些想法和做法也並不堅定。有些老人會認為:不是自己的孩子,我並不想管,這樣做本身就是不積極的參與態度。而許琳的公婆則是一邊倒,隻幫助孫子訓斥兒子,這樣也會把很不成熟的小孩子慣壞的。再有,爺爺奶奶屬於那種特別誠懇,同時過於謹小慎微的那種傳統老人,對兒子學習上管得很嚴,同時生活上慣得又特別厲害,對孫子,他們也是用此一貫的方式,導致了兒子和孫子與同齡人相比,都明顯幼稚一些。
通常來說,父母們很容易去相互責怪對方的不成熟,很少回歸到內心,檢索自己的不成熟之處,並時常提醒自己加以改善,越是這樣,就越拖延了自己的成熟進程。如果全家人都在彼此相互指責,全家人都會出現心理成長的停滯局麵。因此,每個人都要盡力時刻提醒自己:克製、收斂、自律,照管好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