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能聽到母親們抱怨孩子不聽話問題多,丈夫和老人跟自己教育不一致。媽媽們在表示苦惱之餘都認為,隻有,而且必須,全家人教育觀點一致、態度一致,才能教育好孩子。要想一致,就必須按照專家所說的,科學地了解孩子,科學地教養孩子,而不是隨意任性地按照從前的生活習慣去教育孩子。
曉薇是個讀書人,愛看書,愛思考,對孩子的教育有獨立的想法,想從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這些都特別對。而且,單從曉薇堅持的道理來看,相對來說真的是比較合理的,尤其是與她的這些教育思想產生共鳴的人們,會覺得這是一種很美好的教育理想,一定要去堅定地追求去實現。
然而,再好的道理,也是要融化在生活中的。
在一個家庭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習慣,每個人對孩子的成長都有自己的獨特做法,有的人是動腦思考,很多人憑的是直覺。而讀書人通常來說會更習慣用文字、用大腦思考來支配自身的感知覺和言行,即使有直覺出現,比如心疼孩子吃不到糖的哭聲後想向他妥協,讀書人會用道理來克製自己的衝動。事實上,許多人即使不讀書,但他們有更長久全麵的教育期待,也會在教育上堅持一定原則不放鬆的。
可還是有不少人更喜歡用直覺去麵對孩子,他們不願意動腦想更多,更喜歡享受天倫之樂,喜歡隨時觸摸孩子皮膚的感覺,他們也想教育孩子自己做事,但孩子既然不太情願,他們就會願意替孩子去做一些事,比如追著孩子喂飯,彎腰替孩子係鬆開了的鞋帶兒,幫孩子背書包等。
到底誰更正確呢?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是無解的。按照書上的道理教育孩子也對,按照生活中的直覺影響孩子也對,有許多工人農民不識字學曆不高,他們照樣也能教育出社會棟梁之才,他們靠的是家庭世代沿襲下來的傳統美德。然而也的確有父母遇到令他們困惑的問題時,沒有養成學習思考的習慣,不會嚐試了解兒童心理發展規律,更不去研究、試驗、不斷調整解決問題的方法,一直隻憑借著本能習慣和直覺去麵對孩子,遇到煩惱就發脾氣和嘮叨,這樣更容易使孩子養成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