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不安來自於內心世界的狹窄和黑暗(1 / 1)

許多人都不能接受身邊的人比自己強,比如一般的男性都不能接受女人比自己強,甚至有的女人也不能接受愛人超過自己。還有,同學之間、同事之間更會如此,親戚朋友之間也經常會出現這種微妙的心理,如果別人取得了什麼成就或有了什麼好運氣,自己心裏既為對方高興又會心理不平衡:為什麼我們一起這麼久,他的房子就比我的寬敞?這麼好的房子怎麼沒攤到我頭上?為什麼他的收入就比我多?憑什麼他的生活就那麼舒服而我卻這麼累?

當暗暗與人相比較時,心裏落差就產生了,那些不能很好地接納自我的人,就開始心理不平衡了。成年人自己有各種方式去調節這種心理的不平衡狀態,而孩子則需要父母來安撫、引導和支持。盡管成長之路上有父母的陪伴,但如果恰恰父母本身就是造成孩子心理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孩子的自我接納的功課要比常人艱難得多。

人為什麼會在自己的家裏,最親密的一家三口人也會出現這種爭愛、唯恐被奪愛的嫉妒心理呢?用自我意識的理論來理解,這種內心感到不安全、很想表現自己、恐怕自己被冷落被埋沒的人的心理階段仍然處於一種比較幼稚的自我中心時期。這個時期,人們的心靈不夠開放,需要更多的安全感,期待更大的關注和愛護,當他們持續得到關注和愛護時,就能得到稍許的安慰,否則就會出現不安,情緒也會隨之起伏不定,認知上也會出現較嚴重的偏差。他們會認為自己的不安甚至恐懼感來自於他人,於是出現了嚴重的排他甚至攻擊。

不安來自於內心世界的狹窄和黑暗,即自我意識的不成熟,絕不是因為別人的優秀。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將麵臨一個十分重要的培養內容,那就是健全成熟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健全而成熟的人,會堅持不斷地完善對自我的認識,他們不但學習文化知識,而且還不斷反思自己學習文化知識的能力;他們注重解決問題,更注重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他們期待自己有很強的能力,但更注重與周圍的人進行配合,善於觀察周圍環境和他人對自己的反應,並進行適當調整,遇到挫折後善於自省和反思,了解自己的弱點和強項,以此和他人進行合作。通常來說,自我意識健全成熟的人獨立自主,有責任感,主動創新,他們很熱愛生命和生活,他們接納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從而很接納自己,很熱愛美好的事物而不僅僅愛他們自己;他們團隊意識極強,他們把自己視為環境或團體的一部分,把朋友視為自己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不是彼此對立起來,他們相信每個人對於這個團體都有著非凡的意義,每個人都有著自己最獨特的價值,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要不斷追求自我完善,他們會在對自己非常自信的前提下,心甘情願地為朋友的成績感到高興,同時,他們會善意地提醒朋友的不足和缺憾;不管遇到什麼事情,他們的心理體驗都十分快樂,因為他們心胸寬廣,精力充沛,情感豐富,心理負擔非常小,因而能釋放出更多的精力和能量,成就感和幸福感很強,生活體驗非常愉悅,也有強烈的同情心,生活方式健康,喜歡從事創造類的活動,生命充滿活力。

那些自我意識不夠健康成熟的人,往往會割裂自己和周圍環境和他人的完整的關係,所以總是顯得過於自我中心。事實上,越是自我中心、十分看重自己、爭強好勝的人,往往越是不夠自信的人。他們對外麵世界的感知是麻木的,很少知道也不去管別人需要什麼,隻是在強調和突出著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視野非常狹窄。自我意識不健全也會產生認知上的障礙和偏差,因為他們的關注點往往在自我上,而不是在與自我息息相關的環境和他人上。他們會責怪他人,排斥他人,忌恨他人,由此,就會產生不健康的情緒和情感,他們總是處在不停地擔心、警覺地守護著自我的“榮譽和利益”中。越是自我中心,內心世界越會產生空虛而夢幻般的失落,他們會恐懼,會憤怒,會傷心,會自卑,甚至有時會產生絕望。如果持續不去打開內心,包容別人,從而包容自己生活的真實世界,自我意識不健全造成的麻煩將會更多更大。人際關係、婚姻、工作乃至心理健康,都會出現更大的阻礙。這一切麻煩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覺和幻覺演繹出來的,是不甘心把自己消失在環境中,消失在團體的大愛中的表現,其根本原因就是一直還沒有發現內心完整的愛,沒有發現自己和自己所處的世界,這個世界裏出現的所有的人,所有的這一切都是一體的。

在健康的自我意識走向成熟期間,人們的心理總是發展得有些微妙,夫妻之間、親子之間,都會產生嫉妒,也會各自有失落,這些都是自我意識成長期間自然的心理狀態,這種不成熟的自我意識,會有不成熟的愛。如果父母自身修養不到位或不透徹,如果對孩子的引導不及時不準確,就會影響孩子自我意識成長成熟的進程,為將來的生活留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