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我們心中的愛本來都是一體的,但隨著身體的分離,每一個人都被“拋”到這個世界上。出生以後,漸漸學會認識“我”、“我的”、“你”、“你的”,人和人之間交往是受限製的,不可能無限地占有和侵犯,這些人與人相處的交往規則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和完成,否則,人們就無法和睦相處。但每一個人還要去學“我們”、“我們的”,這些意識是更寬廣的自我意識,是消失了小我之後的意識,因為,愛,是共有的,是可以相互分享和彼此傳遞的。
孩子在自我意識的成長過程中出現了獨占心理,產生了排斥他人和嫉妒的心理時,如果不但沒有得到安慰和及時疏導,反倒還被父母數落,孩子就有可能更加不想走出自己狹窄的內心世界,孩子的內心也會更加不安。孩子不會認為是因為自己的“小心眼”、“愛拔尖”、“爭強好勝”招來的批評,他隻會更加不安,會認為父母愛的都是別人的孩子。一個女孩子長大後,一次悄悄地對來家裏的阿姨說:“告訴你吧,我媽媽最喜歡的是別人家的孩子。”盡管父母一身正氣,很想維護真實性:別人拍的球就比你多,這是事實!別人跳的舞就是比你好,這也是事實!但在父母強調事實的同時,孩子對父母的信賴,想要父母嗬護自己的期待,也漸漸隱去了,終究會留下許多隱隱約約的不信任感與不安,會形成個性中極不成熟的部分。
其實,你明明是愛她勝於你的生命,不管她是什麼樣的孩子,她有什麼樣的成績表現,你都是最愛她的,那麼,父母就應該在孩子慌張失措的時候,首先感受到孩子需要安定和幫助,而不是訓斥,更不是孩子需要鼓勵和誇獎之後才自信。之後,要想到的、要去做到的,是如何讓孩子自己控製住過於放縱的獨占心理,而不是試圖強行製止這種狹隘心理。為此,父母要以一種既慈愛又具有威攝力的眼神和語氣向孩子傳遞這樣一種訊息:我最愛的人是你,你這樣做已經很過分了,你需要收斂了。父母要在此做得既包容又有控製力,既威嚴大氣又細致體貼,既保證孩子得到足夠的安慰與鎮定,又讓孩子發現父母內心世界是開放的是愛整個世界的,慢慢地,孩子也會這樣模仿去做。
父母做得圓滿,給予孩子堅定的愛,讓孩子感到安全,孩子就會內心更加安定,與他人、與環境合一就盡快地成為可能。當孩子再遇到排斥他人、嫉妒別人、心裏慌張時,他心裏會聽到父母這樣的聲音傳來:我的愛屬於你,為了愛好自己,你必須更是屬於這個世界,我們都屬於這個世界,你在這個世界中,對於我而言,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要把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全都給你,希望你越來越長大,越來越寬廣。於是,孩子哪怕嫉妒別人到絕望了,他也能靠父母的支持啟動自己內心更大的力量,開拓自己狹窄的視野,感受到他人的需求,分享別人的成功,堅定不移地愛好自己,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