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作為目前隻能隨著肉體的毀滅消失的思維體,如果不是為了滿足肉體和思維體兩方麵的需要來行動,那麼他行為的動機是什麼?
沒有!答案十分確定,就是沒有。需要是最基本的動機,沒有需要為何要行動?
因此所有被強迫的人,表麵上是被別人、被世界、被現實強迫著,但歸根結底,都是被自己強迫著。自己的肉體隻有自己的思維能夠驅動,條件反射能夠完成的活動參見植物人,外界因素根本無法強迫植物人做任何事。
雪之下雪乃就是被自己束縛著,而且束縛她的並不是心目中的“完美”。恰恰相反,真正讓她無法按照自己所希望的崇高理念行事的,其實是那些她以為不會對自己產生影響的“正確法則”。
為什麼不幫由比濱說話?因為由比濱是錯的。
為什麼不去拯救?因為沒有值得拯救的對象。
按照正確行事不會犯錯,背離客觀規律就會遭受懲罰。然而身為思維體的人類,行動的唯一驅動力是自我的意誌,至於犯錯還是懲罰那都是行動以後的事情了——所以人才能夠犯錯,這也是由客觀的存在決定的宇宙法則。
更何況,雖然從最基本的行為邏輯來說,身為思維體的人類,是因為對、好、有利、正確而行動,所有“非”的判斷都會引向不行動的選擇——電腦便是人類根據自己研究出來的產物,但何者為“非”這種判斷,卻是完全由每個人自己定義的。
雪之下雪乃之所以是現在這個樣子,在班級裏幾乎不和別人說話,來到部室也隻是看著閑書聊天打屁,從來沒有做過什麼符合“改變”這一中心思想的事情,完全是因為她的邏輯運算最後得出的正確答案便是如此,她嘴上說的那些漂亮話並不符合她真正的意誌——至少現在並不符合,否則她已經這麼做了。
不過楚連並沒有指責雪之下的意思,因為他估計,雪之下不是什麼都不想做,而是壓根不知道怎麼做才好。她考慮得越多,計算得越多,想要得出一個哪怕隻是自認為正確的結果都越困難,即使真正的正確結論放在麵前她都無法確定——如果能確定就代表已經完全算好了。
那麼,要去幫助她嗎?
至少,稍微提點她幾句,讓她認識到自己真正的問題?
楚連也沒有想好,這不像挑明由比濱碧池一樣的打扮,指出比企穀憤青一樣的想法,他自己沒有辦法想說就說。其中的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他並不認同雪之下的理念,比如他跟雪之下還不熟,又比如他看雪之下每天和比企穀鬥嘴眼紅……總之一切原因共同導致的結果,就是他現在還不打算說。
而在他麵無表情放飛思想的這段時間,由比濱在雪之下懷裏委委屈屈哭了一會兒,竟然紅著眼圈過來向他道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