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大隋風雲》的提綱(2 / 3)

無論是修改府兵製還是經濟製度,都損害了門閥權貴的利益,為此宇文邕不得不大力借助宗室皇族的力量,有意壓製關攏和代北豪族。從經濟利益的角度來說,關攏門閥掌控著關攏一帶的絕大多數塢壁(比如弘農的楊氏壁,河東的張氏壁都擁有人口數萬戶之多。),這些門閥控製了大周的財賦命脈,宇文邕不敢過於得罪。

八月的時候,他納隨國公楊堅之女為太子妃,試圖緩解危機,但利益同樣受損的宗室皇族和代北門閥卻不願屈從宇文邕的改革。

宇文邕隻好放棄,轉而限製佛教,打算從這裏獲得財賦。大周有眾多的寺院和僧尼,除極少數大寺由朝廷或權貴供給外,絕大多數寺院主要靠擁有的土地資給,而寺院的土地,多由佛圖戶或避役出家的下層沙門耕種,無需向朝廷繳納賦稅。如果能禁佛,則能給國家帶來巨額收入。

宇文邕三番兩次召集儒道佛商議,但都沒有結果。大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五月,大周皇帝下旨禁佛道兩教,以儒學治國,天下震驚。

李丹於建德二年底回朝,在佛道兩教的支持下,成為反對宇文邕改製的中堅力量,並和楊堅等人密謀推翻宇文邕。他們計中設計,利用衛王宇文直的野心把他推到了前麵。七月,宇文邕離開長安到雲陽宮,李丹指揮刺殺,失敗。與此同時,宇文直攻殺皇宮,在千鈞一發之際,楊堅得到李丹的消息,出手擊敗宇文直,保住了關攏門閥。

李丹的兄長李暉付出了慘重代價,他被走投無路逃奔到荊襄的宇文直殺死了。

大陳聞訊,即刻攻殺後梁。李丹趕到後梁,殺死了宇文直,並幫助後梁擊敗了大陳軍隊。

李暉沒有子嗣,李丹襲爵。

大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

大周天子宇文邕準備攻打大齊,朝中反對者很多,同時皇室宗親、代北門閥和關攏門閥的矛盾也越來越激烈。齊王宇文憲意圖誣殺楊堅,但宇文邕在得到李丹等關攏門閥全力幫助他攻打大齊的承諾後,拒絕了宇文憲的提議。

大周積極做準備,紛紛派遣使者奔赴大齊、大陳、突厥、吐穀渾等地。

七月,大周軍隊攻殺河陰。大陳軍隊攻殺彭城。大齊左右難當,形勢危急。

九月,大齊向突厥求援,突厥、吐穀渾出兵威脅大周西疆。此刻大周軍隊裏的關攏門閥並無戰意,在他們看來,如果擊敗了大齊,他們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有敵人比沒有敵人好。

大周隨即撤軍。

此短時間,李丹一直隨軍作戰。

大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

二月,大周太子率軍攻殺吐穀渾。李丹隨軍出征,屢戰屢克。

與此同時,宇文邕和皇室宗親、代北門閥因為擔心關攏門閥借助太子力量把持權柄,遂有廢太子之議,楊堅再度麵臨危機。八月,李丹聞訊,力勸太子撤軍。太子從,上奏撤軍,楊堅因此度過危機。為避免同樣的危機再度發生,李丹等關攏門閥改變初衷,願意全力支持宇文邕征伐大齊。

李丹向天驕求援。天驕開始發力,在他們的努力下,大齊權臣高阿那肱、穆提婆、韓長鸞愈發禍亂朝綱,而大齊國主更是深陷於淑妃馮小憐的溫柔之中,不理朝政。

十月,大周皇帝率軍攻打大齊,直殺河東。

雙方軍隊連續激戰。十二月十七,攻克晉陽。大周國主準備撤軍,但遭到了皇室宗親和代北門閥的強烈反對。二十九日,大軍奔殺大齊國都鄴城。

大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

正月二十,大周軍隊攻克鄴城,大齊亡。

大周國主再禁大齊境內的佛教。此舉激怒了佛教和它的信徒們,佛道兩教終於聯手對抗,一場陰謀就此拉開序幕。

李丹率軍平定齊鏡,在幽州境內連番大戰。後隨宇文憲攻打山胡(居住於呂梁山一帶的匈奴別種。)。

十月,大陳國乘機攻殺徐兗兩州,大周軍隊不敵。上大將軍王軌、大將軍李丹率軍支援。

大周建德七年(公元578年)。

二月,大周軍隊在彭城擊敗大陳,大陳名將吳明徹被俘,殘部撤回淮河南部。

四月,突厥宼邊,幽州告急。大周國主宇文邕準備親政,但他突然病倒,並於六月初一病逝。

太子宇文贇(yun)繼位,改年號為宣政。

齊王宇文憲認為其中有陰謀,一再要求徹查,但他於六月二十八日被天子宇文贇(yun)縊殺,隨其被殺的大臣非常多,原宇文邕的親信幾乎被殺戮一盡。關攏門閥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這時,李丹和楊堅的矛盾驟然升級。楊堅得到了佛教的全力支持,信奉佛道兩教的勢力現在都把希望寄托在了楊堅身上,而楊堅也馬上改變策略,一邊承諾主掌權柄後恢複佛道兩教,一邊積極籌劃恢複漢祚。

李丹對“取天下者李氏也”的讖言深信不疑,他利用天子對自己的信任,積極拉攏皇室宗親和門閥豪族,極力壓製楊堅。

大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

大周天子聽信楊堅、李丹之言,大肆誅殺功臣,並讓諸侯王歸藩,離開京師。

突厥頻繁入侵,大周為此不得不和突厥和親,同時修繕長城,以抵禦突厥人的攻擊,同年十月,韋孝寬率軍攻打江淮,以壓製大陳國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