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憂外患,百廢待興。

現今的齊國雖談不上亂,但也沒過得多好。衛越辰死前政務上的混亂,還有各地未及安撫的亂軍,依然是吊在王權頭上的一把大刀,盡管鏽跡斑斑,然而足夠鋒利。衛越辰在登基時已經殺了一批人,叫許多世家沒了還手之力。這本來不是件好事,因為還能站在朝堂上的那些人,已經心硬如鐵了,就算衛晟雲再怎麼殺人,還是起不來威脅的作用;

可這架不住衛晟雲手段了得,他又比衛越辰更了解這些大臣的性格,幾番下來,就此壓住了朝堂。比這更難處理的,是各地的亂軍。人民造反之心已生,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處理好。

而徐州城,衛晟雲是這麼處理的。

提繼續高商人地位,讓他們也能參加科舉。這算不上什麼高明的招,更不是要討好處。主要是表現下他作為一國之君的態度——畢竟徐州城經商的人不少,高門大戶裏耳濡目染,可以想見真正的經商世家,不會要求子弟參加科舉,純粹就是給那些被祖宗拖累,偏偏又有學識才華的學子一條生路。

這種政策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起效,不然真當人才是地裏的菜呢,不多久就能收成一堆。純粹表達了衛晟雲的想法:他要打壓世家了。

這條路基本不是他選的,真的是大勢所催。前朝死的人太多,以至於朝堂上,竟然差不多是無人可用了。這樣下去,如果不提拔寒門子,是治理不好這個國家的。然後衛晟雲就提早了科舉,這是其中一項。

然而這並不能掩蓋,朝堂上很缺人的事實。於是衛晟雲明目張膽地提了自己的人上去,比如曾經交好的文臣,甚至於以往被衛越辰打壓的臣子,經過衡量相議之後,就找回來提了上去。這些被找回來的文臣,大多都感激涕零,撿回自己手裏的活,就更是熟練無比,比起朝堂上的其他事來,簡直不需要他勞心費神。

洛塵經此一事,再也瞞不住他是衛晟雲的手下,而非僅僅一個清貴世家的後人。從三品官提到二品官,雖然從數字上聽來,好像算不得什麼,一品到三品之間的差異,可比八品到九品之間大得多。如果不是洛塵本來就有才華,這個位置是輪不到他的。不到三十的二品官,當真是出類拔萃了。

本來武將奪位,有諸多的疏漏。論起造反來,武將比文臣簡單,君不見曆朝曆代,無數將軍死於‘擁兵自重’四字,當真是他們想著造反了麼?不是的,而是他們的權力,比起文臣來,那當真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

可是文臣,雖然要造反需要十數年的謀算和隱忍,可是他們上位後,掌控朝堂比之武將要簡單許多。

原因簡單,武將不熟悉文臣之間那些道道,如果真的沒什麼文化,文臣又懂得在文字上繞彎,要治理好朝堂,是很難的。但人人都沒想到,衛晟雲沒被礙住,在朝堂上和大臣討論的熱火朝天,而且討價還價,半點不落後。露了這麼一手,朝中再也無人敢小瞧這個起兵推翻自己哥哥的皇帝,更無人就立後一事提出異議。

本來,按照慣例,這件事也是要鬧上一陣的。名利場中,為了奪權,不說無所不用其極,卻也激烈無比,不處身其中的人,根本無法想象,大臣們為了再進一步,能做出些什麼來。

李琦一死,大臣們都顧不上這個國家怎麼樣了,剛剛穩定下來,就有人提立相的事了。若不是衛晟雲一句“前朝宰相,算計帝心,令朕心寒”丟下去,他們還能爭好久。所以可以想象,會有無數人自薦自己的女兒姐妹,隻為了能在後宮有一席之地。

幸好,並無。

晟王妃親手開的宮門,而且晟王府至今隻有王妃一人。這時候,可沒有人會說什麼衛晟雲懼內,流傳出去的不過就是帝後恩愛,能共患難之類的討好說法了。如果立旁人為後,那豈不是在迫著君主拋棄糟糠妻?多麼令人齒冷的行徑。

衛晟雲這樣一句話拋下去,一並壓住了朝臣,甚至連選秀之事,都無人敢提了。

夕陽將整座鳳棲宮渲染成一片昏黃的顏色,層疊錯落的陰影勾勒出建築的輪廓,日已落,月未至。因宮規未立,袁葉離一句不需太多人伺候,內務府就如此做了。若是人多,那也不全是好處,如今前朝形勢,誰敢說無人會在宮裏安插一兩個人,來試探或者刺殺她。人少了也不算壞,隻是顯得她沒有威嚴。可是如今尚未立後,她在這裏立威,是要立給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