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星期天的下午,我在櫻園旁的戈雅咖啡館再次遇到這個圓圓臉、笑容甜美的姑娘,以及她的幾個同學。兩天前的夜晚,演講結束時,她將幾份報紙塞進我的手中:“這是我們編的報紙,想和您談談。”
他們不是武漢大學的學生,而是來自不遠處的中國地質大學。報紙的名字充滿了他們認定的青春情緒“激揚”。在入睡前隨手翻閱時,我發現它比我想象的有趣得多。從14年前進入大學到現在,我早已習慣了校園報紙與刊物的幼稚和軟弱,它們與大學內公共生活的不斷劣質化緊密相關。教育者有意讓實用主義和娛樂化大行其道,以削弱青年的精神力量,完成非政治化的過程。曆史充滿了嘲諷,曾經作為主要的變革力量出現在20世紀舞台上的青年學生,到了21世紀徹底退出了公共舞台,他們淪為社會新聞和經濟新聞的一個注腳,他們找不到工作,他們去賣豬肉,他們集體開網店,他們出賣青春……武漢大學內的信息公告欄說明了這種轉變,在一個岔路口的公告欄上是關於“新聞小姐”與“新聞先生”的評選活動,青年人把自己塞進西裝和套裙,展露著職業性的笑容,急切地要成為既有遊戲規則的一部分。而在另一處公告欄上,是連成一片的補習班小廣告,關於雅思、TOFEL、研究生考試,偶爾還有幾張來自一家論文發表機構,它宣稱隻要付幾千塊錢,就可以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幫助你獲得更好的職業前程……
但這份報紙與眾不同。它16開大小、12版、1版的跨欄照片看得出,它是對《新京報》、《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的模仿。也看得出,他們想模仿的不僅是形態,還有批評精神和關懷意識。在紅色的報頭“激揚”上,是它的口號敢想、敢做、敢承擔。2009年4月10日這一期的最重要的兩條新聞,是校園內三家並存的駕校的混亂狀態和對宿舍保潔員的調查報道。“她們,是每個學生最熟悉的陌生人;她們,每天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卻又被我們忽略。一句話,可以使她們暖心;一個決定,也可以觸碰到她們的生存底線。
”在新聞標題下,是這樣的兩行導讀。評論與文化,占據了12個版麵中的大部分篇幅,其中既有對《中國不高興》這本書的批評,又有知名學者徐友漁、蕭功秦對當下中國的反思。大部分撰稿人都來自本校,是三四年級的學生,他們談論台灣的命運、鄧小平時代,甚至回憶了張誌新的故事,思考未必成熟,卻帶著一份執著。最有趣的,仍是他們對於大學現狀的批評。他們抱怨校園內官僚氣息的滋生,以阿寥莎的名義回答同學的困惑,還刊登了這樣一幅諷刺漫畫兩個女生在看宿舍樓道的廣告欄,上麵寫著“華仁情東方麗人醫院早孕檢測腹部黑白超”婦產醫院的廣告正取代原來的公益廣告……
12版的報紙,寫滿了對現實的焦慮、感慨、嘲諷、憤怒,還有一種對更寬闊、更豐富生活的渴望,在充斥著物質、時尚的校園裏,他們想談論精神、書籍和夢想,維係青年學生最後的尊嚴。
我們坐在戈雅咖啡館的露天平台上。他們就像報紙上的文章一樣,純真、幹淨、富有朝氣、也充滿困惑。這份報紙早在2001年就已創刊,是一個徹底的學生行為。8年來,它由最初的4版、每學期一期,發展到如今的12版,每月一期。老同學畢業離去,新同學到來,編輯人員一直在流動,傳統卻意外地保留下來,並愈見成熟。隻要對此刻中國的大學稍加了解,你就會理解這種堅持是多麼不容易。
他們帶我去中國地質大學的校園,指著那頭雄性特征十足的公獅子雕塑笑稱,這是地大的標誌。中國地質大學的另一個標誌是,校門外一長串的珠寶店,學礦石出身的人,知道如何鑒定珠寶。正是傍晚,校園中熱鬧非凡,運動場上擠滿了青年人,到處散發著無休止的活力。
但是,他們中隻有很少人知道校園中有這樣一份報紙的存在。我記得這些年輕編輯們剛才的抱怨,當他們在校園裏叫賣報紙時,沒有太多的人響應。他們也經常為自己的身份而焦慮,他們大多來自新聞係,在這樣一所工科院校裏,他們是不折不扣的邊緣分子,而讓他們興奮不已的東西,又在校園生活中處於更邊緣的位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