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失落的一代13(2 / 3)

這時,我突然想起了那個幫助父親翻譯外電的少年,想起了劉季伯那一代人內心的焦灼與感慨。眼前的劉香成剝離了所有外在的符號身份,變成了有點老派的知識分子。

在那個晚上,我趴在他的電腦前,看他初步選出的1949~2008年的關於中國的照片。對我而言,觀看這些照片,像是一次再度發現中國的曆程。土改、人民公社、大躍進、“文革”、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全球化……這些曆史經驗是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它們經常像是抽象的名詞存在我的生活裏,我喜歡其中散發出的既親切又疏離的情緒。

對於劉香成本人,這更是再度發現的過程,不僅是中國,也是他自己。他麵對浩如煙海、價值觀迥異的照片作出選擇。過去50年中,中國攝影世界被兩種世界觀影響著。前30年是一個意識形態左右的時代,人們的觀看方式來自於特定的政治與道德秩序,《人民日報》在1974年進行的對安東尼奧尼的批評,再生動不過地表明了這種視角,這位意大利導演被指責為“專門去尋找那些破牆舊壁和早已不用的黑板報”,“不願拍工廠小學上課的場麵,卻要拍學生下課‘一擁而出’的場麵”,“故意從一些很壞的角度把這座雄偉的現代化橋梁拍得歪歪斜斜、搖搖晃晃”……那個年代投身攝影的人,很多是退伍軍人出身,隻要人高高大大的,就可以扛攝影機……

但轉瞬之間,尤其是在過去的10年中,攝影又變成了龐大的消費工業的一部分,人們不停地拍照,是因為它能提供娛樂、刺激購買力……過多的圖像不再像是加深記憶,反而經常使記憶消失,它們變得像是某種麻醉劑,使人們感受鈍化……

劉香成要在這樣的迅速變化中,建構出自己的邏輯,尋找自己的情緒。他能依賴的除去專業訓練,更重要的是對中國的感知,其中蘊涵了深厚的同情,這種同情心使得我們昔日和今日的荒誕舉止,顯得不僅僅是荒誕。

在寫這篇文章時,我不斷翻看劉香成編輯的這些照片。從身穿棉軍裝的解放軍進城,到巨大的路易威登廣告下的行人,60年時間,這個國家一路走來,經曆過那麼多匪夷所思的變化,卻似乎仍舊生機勃勃地前行,這令人讚歎,也有同樣多的無奈。

我喜歡劉香成的那個比喻,他說中國像是水麵上的鴛鴦,表麵非常安靜,但在水下麵它的腳是在拚命劃動的。仔細想來,大多數中國人平靜的外表下,都隱藏著多少戲劇性的故事。

劉香成興奮地等待著這本書的出版,他喜歡得到人們的關注,生活在聚光燈下,被人們談論,這既是他孩子氣式的好勝心,也是緩解他一直隱隱的對身份焦慮的方式。

這本書的封底照片是一個滑旱冰的青年正單腳滑過**像前,這是他於1981年在大連拍攝的。他的第一本書的名字仍有時代意義,過去60年的中國,正是因為**而劃分的。前30年,人們在他的意誌下生活,而後30年,人們則試圖淡化這種影響,最後卻發現他仍在強有力地影響著我們的精神世界。

當今社會雜語喧嘩,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將如此。當今世界的中心議題乃是如何把多聲部鑄造成和諧的音樂,而防止它散漫為嘈雜之聲。

齊格蒙特鮑曼

即使不說話,Julia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位。

5位演講者在講台上呈弧形而坐,正在討論“如何講述故事”。演講廳大約有標準泳池大小,如果站在最後一排,台上每位演講者的麵孔都遙遠而模糊。不過,每當麥克風傳到發言者手中時,投影儀會在講台臨時拉開的屏幕上打出他或她的巨大影象,臉上的每一個微笑與不屑都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