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a穿了一雙紅色長襪,像是剛剛從昨晚酒吧的夜舞裏,直接衝到了會場。何況,她還一直占據著麥克風,語速快、聲調高、句子間沒有過渡,兩片紅豔、豐滿的嘴唇一直上下動個不停。“對,我就是一件產品。”她冒出的這一句話給全場帶來驚詫和歡呼。其他的三男一女,光頭的投資家,黑毛衣的Geek,帶著點靦腆的英國在線電視的主持人,還有Facebook創始人的姐姐Zukerberg,像是陪襯品。
Julia必定喜歡這感覺。在會場上分發的有關演講者的厚厚的小冊子裏,她的照片與簡介最容易被記住,一個穿著吊帶褲的年輕姑娘,那件胸前印著WIRED標誌的白色T恤緊緊裹在肉感的身體上,左手扶在架在鼻梁上的ClarkKent式黑框眼鏡上,眼神傾斜卻直勾勾地射向你,撅起的厚厚嘴唇上的口紅濃得像要滴下來。
JuliaAllison,“城中最著名的年輕記者”,右頁的個人簡介引用了《紐約》雜誌對她的評論,接著是《紐約觀察家》更炫目的注解“像是穿梭於帕麗斯希爾頓和愛因蘭德之間”。
這是個詭異的組合,一位是這個年代流言不斷的模特,另一位則是半個世紀前的女性哲學家,唯一相通的是她們都是各自時代的風潮的代表者,都是極端的個人主義者,都聲名赫赫。不過,在愛因蘭德的年代,除去個人姿態感,她更需要通過自己的哲學、寫作、演說,獲得名聲與影響力,而帕麗斯希爾頓,就像大多數人感覺到的,“僅僅因為著名而著名”。
在Julia個人介紹的短短一頁篇幅裏,是各式各樣媒體的名字。她是TimeOut的專欄作家,她的形象則出現在從新聞頻道CNN到男性雜誌MAXIM,這廣闊的媒體頻譜上,最讓她引以為傲的是,2008年以她為封麵人物的8月號《連線》雜誌是這本雜誌曆史上最暢銷的一期。它也引起了廣泛性的爭議,創刊於1993年的《連線》以報道技術變革的姿態出現,是過去15年中英語世界最能把握住時代風尚的媒體,而在這15年中,隻有6位女性登上過它的封麵,她們要麼是曾經的企業英雄瑪莎斯圖沃特,要麼是電影明星烏瑪瑟曼,而沒人說得清楚JuliaAllison到底有什麼成就,為什麼出名。
“InternetFamous”,那期《連線》以此為題。Julia的形象,被處理成銀灰色雕塑,像是來自另一個太空的新物種。文章講述了這名27歲的紐約姑娘,“不會表演,不會歌唱,不富有”,卻如何依賴一步步精心的自我宣傳,來獲得廣泛的關注,成為“InternetCelebrity”。在《連線》的編輯們看來,這或許代表了一個新社會形態的到來。Blog、Twitter、Web2.0、Digitalcamera,這些新通信工具賦予每個人強大的能力,可以借助即時、無限複製的方式,將影響力迅速擴充。而這些技術也正締造出一個新社區,其中有著自己的評判標準,他們也形成了自己的倫理標準,喜歡談論的是“我,我,我”。
在慕尼黑舉辦的Digital-Life-Design論壇已到了第5年,它是全球技術文化支持者們的盛會。我偶然間混入其中,像是在另一個空間裏進行了一場短途旅行。
二
大約10年前,我還是個剛剛大學畢業的青年,在北京一家網絡公司工作。那時,互聯網是個時髦、興奮而又令人困惑的行業。預言家們將之比作蒸汽機、火車,是必將改變人類曆史的發明。它會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會改變政治結構,會催生新的文化。一種最為流行的看法是,互聯網的分散化、多節點、互動性,將摧毀工業時代的權威、僵化、單向接受性,帶來一個更自由、平等、豐富、活躍的時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