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否該飲奶,老外看中國
蘇東坡詩雲:"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牛奶該不該飲,說法不一。恰與此詩相似,身在其中,往往當局者迷。現在我們看看外國人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1990年6月6日,美國著名報紙《今日美國》在頭版醒目位置刊登了題為"健康生活東方優於西方"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國人的飲食結構是合理正確的,美國人應效仿東方飲食習慣,控製牛奶和肉製品的攝入。"文章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就是根據坎貝爾教授在中國的研究。1983~1989年,在坎貝爾教授的組織下,美國康奈爾大學、英國牛津大學、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現為中國疾病預防與控製中心),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等多家權威機構合作,在中國24個省市自治區的69個縣開展了3次關於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研究。研究發現,中國的肥胖者比美國少得多,患心髒病、直腸癌和乳腺癌的比率也比美國少得多,原因就在於中國人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傳統飲食結構。《中國健康調查報告》一書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在這一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寫成的。
"這部分關於中國健康調查的內容還獲得了我國衛生部的科技進步一等獎。"流行病學和健康管理專家、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長助理黃建始教授告訴記者,他認為《中國健康調查報告》"可靠、可信、可讀、可用"(《北方晨報》牛奶促進癌細胞生長,2006年12月28日)。
該文在慢性病背後的"牛奶因素"中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牛奶在許多家庭迅速地普及,乃至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同時,中國的慢性病發病率也開始上升,但極少有人考慮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聯。"